乡镇干部直接面对基层群众,处理各种矛盾纠纷,工作经常是“五加二”“白加黑”,责任大的同时,一些乡镇干部抱怨“待遇低”,“付出和回报太不成正比”。【详情】   
  除了工资待遇较低外,部分乡镇干部也很在意涨工资没“盼头”。根据《公务员法》,公务员工资待遇的高低与职务和级别挂钩,而多数乡镇干部所在的行政层级低,职务遭遇的“天花板”——正科级,也决定了其工资待遇“天花板”的高度。【详情】

深度关注
  群众利益无小事,群众诉求马上办。96333群众信息服务平台使党员干部听得见群众的呼声、看得见群众的疾苦,变“群众上门”为“访群众家门”,提升了工作效能;让群众当考官,成为衡量工作好坏的晴雨表,成为检验干部作风的“风向标”。干部群众反映,老百姓跟党员干部的交流多了,隔阂少了;理解多了,误会少了;信任多了,怨气少了。
  统计显示,该平台自2012年2月开通至2014年1月底,全市共接到群众来电92922个,短信57718条。生成有效诉求46352件,已回复45772条,回复率98.75%,满意率98.22%。 [全文]
 
党员来信
“为官不为”是没担当
  现实中,作为带头人、领路者,干部的责任担当不仅关乎个人,更关乎一个地方的发展、一方百姓的福祉。在踏实肯干的同时,干部还得能开拓进取,敢于担当。
  当下,有的干部缺少对现实情况的了解以及复杂局面的判断,看不清形势,做不出决断,或是不愿负责,不敢担当。这样的干部“得罪人”的事不干,“讨人嫌”的话不说,只会亦步亦趋地守着“不出事”的逻辑,世故圆滑地成为推脱难题的“太极高手”。【详情】

让群众把话说完
  有位基层老干部做群众工作很有一套,诀窍也很简单:“让群众把话说完。”联系当前正在深入开展的教育实践活动,这条看似普通的经验值得记取。
  “让群众把话说完”并非难事,然而现实中有的干部却做不到这一点。有干部认为群众说的不过是些家长里短的闲话,殊不知柴米油盐里关系到群众的衣食住行;还有干部觉得净是挑刺、找茬的怪话,没意识到牢骚声中承载着百姓的喜怒哀乐;更有甚者,群众话刚出口就给硬生生堵了回去,结果封上了百姓的嘴,栽下了对立的“苗”,到头来简单事演变成说不清道不明的“言语官司”。【详情】

莫一味追求“满意度”
  开展教育实践活动,让群众得实惠,但前提须是从满足合法合理需求入手,完善服务群众的机制,使群众得到的不只是“一时恩惠”。这就需要优化考核指标和方式,不简单以“满意度”排名,对负面评价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定论合理;同时应改进干部作风,筑牢宗旨意识,真心为民解难;对群众诉求也应科学研判,合法合理的自当尽力予以解决,不应解决的则做好解释工作,取得群众理解。无论哪种办理方式,必须及时公开结果,让群众心中有数。【详情】
党员论坛
让“老黄牛”有个盼头
  乡镇工作环境艰苦,干部承担的任务繁重。但由于职数有限,加之年龄、结构等限制,一般情况下,如果乡镇干部过了40岁还没有被提拔为副科,差不多很难再晋升了。现实情况是,大多数乡镇干部做到正股级就到头了,他们虽然离退休还有10多年,但因为发展空间受限,待遇难涨,导致工作激情消退,有的甚至提前内退。【详情】

补上关爱的“短板”
  我是一名乡镇公务员,虽热爱基层工作,但偶尔觉得有些累。以切身体会来说,在乡镇工作连续几个月甚至大半年不歇一天“再正常不过”,与此同时,保险发放不及时、文娱活动开展少,时间久了容易间歇性地产生倦怠感。
  我认为,把乡镇干部的关爱机制健全起来,把“短板”和“欠账”补上,成为当务之急。针对基层任务多、群众诉求多样的实际情况,可以通过完善岗位分工、假日轮休制度,因时制宜探索在“五加二”“白加黑”连续作战之后补个“假”。【详情】

补贴向一线倾斜
  这几天,我们这儿不少乡镇干部喜得合不拢嘴,原因是市里出台了一项新政策:乡镇机关干部工作满三年,则每月发放150元补贴,每多一年,增加15元。这样算下来,在乡镇摸爬滚打二三十年的干部每月可以拿到五六百元补贴。
  “五加二”“白加黑”,风里来、雨里去,每天穿梭在田间地头、常年奔波于街头巷尾,赶上考核任务则成宿合不着眼……这就是乡镇干部的工作常态。然而,有些地方的乡镇干部在承担着复杂任务的同时,却领着与辛劳不成正比的工资,有人甚至开玩笑,“自己还比不上出去打工的挣钱多”。长此以往,乡镇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必然受到影响。【详情】
 
我要发表留言(现有留言: 条)
  • 匿名发表  署名:
  • 验证码:

  •    
  • 留言须知
  • 责任编辑:乔业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