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领导干部要自觉坚持“三个自信”

阴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徐谦

2014年04月22日10:42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重大政治任务。这需要我们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上来,这是管总的东西,是总开关,是原则方向立场。这里,我从自信的角度谈三点看法,一是为什么要自信,二是该不该自信,三是如何保持自信。

为什么要自信

执政队伍、干部队伍为什么要自信?答案很多,可以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可以从维护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可以从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性质,也可以从实现中国梦的角度说,都是对的。但我觉得提出“三个自信”最主要的现实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外部政治渗透的威胁,二是内部精神懈怠的危险。

外部的政治渗透。现在媒体很发达,每天我们都在看新闻,都能看到我们和西方某些国家在打交道,或是合作,或是摩擦。透过纷乱的现象,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那就是从以前我们还不强大到现在我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和某些西方国家从来就没有真正政治互信过。是什么原因?我有两个基本看法,一是某些西方国家,从来就不希望中国强大,也不希望中国真正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是从他们的国家利益出发来考虑的。二是怎么样使中国不强大起来,目标是一成不变的,就是西化进而分化中国。因此,这些年来,从“中国崩溃论”到形形色色的“中国威胁论”,军事上各种各样的包围遏制,政治上不停以自由、民主、人权发难,科技上处处设防限制,经济上不断制造摩擦和进行阻挠限制,从来都没有消停过。这些年我们走对了路,国家逐步强大了,对外投资开始多了起来,三一重工、华为等国内企业到国外投资,一些企业到西方国家购买资源,还是受到种种限制、阻挠,究其原因,不是经济因素,而是政治因素。把这些现象联系起来看,大家都能看得很清楚,战略遏制在各种现象中贯穿着、主导着的就是深深的不信任。这些还只是有形的,真正的危险是无形的,是意识形态潜移默化的渗透,现在越来越厉害。这种渗透的目标主要是我们的执政队伍,要颠覆的是我们的国体和政体。通过这些政治渗透,主要目的是让我们对他们的价值观、体制机制认同感增强,对自己的体制机制认同感下降,产生疑虑和不自信。这种渗透,是最为危险的。如何防范?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提高自己队伍的自信度,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因此,中央提出来,希望通过大规模干部培训,使执政队伍增强“三个自信”,是非常有针对性的,其实最主要就是防止这种政治渗透。

内部的精神懈怠。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我们党面临的“四大危险”,排在第一位的就是精神懈怠的危险。什么是精神懈怠?精神懈怠最主要的就是信仰、信念、信心的动摇或缺失。信仰、信念、信心的动摇和缺失,现在危险程度比前些年要高得多。在国家不够强大、物质和精神生活不够丰富的时候,这一方面问题还不是很突出。现在物质和精神生活比较丰富了,信仰、信念、信心的动摇和缺失问题反而严重起来了。这些方面有很多例子。比如对“三个自信”的认同,大部分同志嘴巴上没有疑义,心中打问号的其实并不少。嘴上讲马列、心中信鬼神的问题,不单在腐败分子身上可以找到,在一些党员领导干部身上也程度不同地存在。在大是大非原则性问题上,不敢表态、不敢坚持原则,同样反映了信仰、信念、信心的动摇。还有不少同志对西方渗透的东西没有警惕性,甚至还认为有道理,时不时拿出来和我们存在的问题作比较,等等。有句话说得好,“一个国家没有科技,一打就败;一个国家没有信仰,不打自败”。从队伍内部来说,这个危险最大,前苏联就是前车之鉴。大家近期应该都看过关于苏联解体的录像片,苏联解体原因非常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政治方面。苏联在解体前,全盘否定苏共历史,否定列宁、斯大林。把自己的历史都否定了,这个党的目标和方向在哪里?信仰在哪里?信念在哪里?没有了目标和信仰,执政党就完全失去了方向和支撑。十八大之后,中央出台了“八项规定”, 坚决反对“四风”,抓得很准很及时。“四风”是作风问题,根子是精神懈怠,都能从信仰、信念、信心方面找到根源。因此,中央强调坚持“三个自信”,一个重要的现实原因,就是对我们队伍存在的精神懈怠危险的高度重视。外部政治渗透只有通过内部精神懈怠的量变到质变才能发生作用。所以中央一再强调,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坚持“三个自信”,正是基于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原因考虑。

该不该自信

从答案上来说,当然是肯定的,关键是说理过程要服人。空洞的说教是难以服人的,自信要建立在客观冷静的分析思考基础上。

从历史上看。从清末到现代的历史看,中国的仁人志士为社会进步和发展,从来没有停止过对主义、道路、制度的探索,戊戌变法、洋务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到国民党执政,不论革命还是反动,这些历史事件全部都贯穿主义之争和道路探索。这些探索没有一个获得成功。新中国成立后,探索也没有停止。搞了很多政治运动,“三反五反”、“反右”、“四清”直到“文革”;也搞过许多经济运动,合作化、人民公社、大跃进;还有全盘苏化。现在回过头来看,都可以看作是探索,没有这些探索,就不知道对错,就不会有现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和制度。因此,我们应该历史地看待这些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说改革前三十年和后三十年有很大的关联,不能用前三十年去否定后三十年,也不能用后三十年去否定前三十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从历史上看,通过体制外和体制内的探索和比较,才有我们现在选择的这条道路,才有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的认识。我们应该对此充满自信。

从现实上看。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效巨大。从总体实力看,经济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现在西方有许多经济学家在预测中国什么时候能赶超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从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话语权看,与我们尚弱小时比,不可同日而语。从我们身边发生的变化看,我是1983年参加工作的,当时电视机还是奢侈品,现在汽车都是家庭必需品了,堵到路都走不通。变化确实是巨大的,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客观冷静地看,谁都不可否认。除了这些,我们还有许多优势的地方,比如办大事抗大灾,我们的体制就很有优势。汶川地震我们是如何组织救灾的,汶川地震后海地地震是什么情况,汶川地震前美国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他们是怎么应急的,有很多很现实的比较。尽管现在我们发展中还存在很多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但这些问题和前三十年比都是发展中的问题,不可否认这三十年的发展是世界奇迹。如果我们的方向道路体制不行,能有这30多年的奇迹吗?所以中央才会有一句话,我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另外还有一句话,中国的体制和机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引起西方的重视。西方原来对中国体制机制是不屑一顾的,现在研究中国体制机制的学者相当多,有一些得出比较客观的判断,和以前大不一样。从这些实实在在的变化上看,我们应当充满自信。

从比较上看。就是看看现在世界各种体制的表现,也该提振我们的自信。先说说“阿拉伯之春”。这个词是西方国家起的,特指中东北非一些国家民众走上街头或反对势力在外国帮助下推翻独裁统治的现象。从突尼斯开始,也门、埃及、伊拉克、利比亚到现在的叙利亚等国,可能还会蔓延。这些国家都是独裁国家,经济结构单一,统治层贪腐,失业率很高,矛盾积累很多,只要一被激化并被煽动,就会产生上述情况,说明独裁统治肯定不行。令人疑惑的是,这些统治者被推翻后,国家并没有好到哪里去,“阿拉伯之春”并没有带来民主的春天,更没有带来人民的春天。我们作为旁观者还是应该边看边思考。再说说泰国和埃及。他们都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西方的民主政治,实行西方所谓的宪政制度,他们的民主也好不到哪里去。为什么这些国家实行这种民主形式,也没能通过体制内解决问题,而是以破坏社会秩序来反映政治诉求,通过走上街头推翻政府?这至少说明西方的民主制度不是放之四海而皆灵的;不符合国情、民情,照样水土不服,不符合发展阶段,同样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说明民主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良药,民主必须有度,没有民主是独裁,过度无序的民主也是有害的。最后说说美欧等到处输出西方体制的国家。客观地说,美欧国家政治体制比较成熟稳定,肯定有可以学习借鉴之处,但这些年出现了许多问题。2008年的金融危机就是从美国雷曼公司倒台开始的,它表明美国金融产品脱离实体经济无序发展,暴露出美国对金融监管的体制性问题。金融危机后把风险转嫁给全世界,危害了全球经济。金融危机后西方多个国家发生政府债务危机,暴露出西方国家寅吃卯粮支撑福利体系的制度性问题,以及造成这种问题的更深的体制性弊端。接着债务危机而来的是政府危机。要解决债务危机就要限制和削减福利,老百姓不答应,反对党就出来了,政府债务危机带来了政权危机,一些政府相继倒台,由此产生政府更替,包括意大利、西班牙等。在美国还发生占领华尔街运动,99%的普通民众反对坐拥巨额财富的1%的人,实质上反映的是对贫富悬殊的严重不满,造成贫富悬殊的制度性问题他们也没解决好。还有美国的财政悬崖问题、议会的两党之争。在克林顿时期,由于议会不拨款,政府关门十几天,前不久的美国政府关门事件持续时间则又更长,党争高于国家利益,难以思议。这些例子,说明从历史、现实和比较上看,我们现在这条路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实际,符合国情、民情、社情。我们有理由坚持自信,并在自信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发展好自己。以前全盘苏化,是失败的;如果现在照搬照抄西方,后果将会更坏。所以我们对自己的制度、道路、理论确实应该更加自信,不能只看别人的好,不看自己的好。

如何保持自信

如何保持自信,其实答案已经可以找到了。这个答案就是,走自己的路,办好自己的事,增强国家实力,增进人民福祉,努力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所以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改革开放是有原则有立场有方向的,讲的就是这个意思。他还说,有些东西不管多少年都不能改。我理解,这里面指的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其中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是从事人大工作的,这里我主要从人大工作角度谈点看法。人大工作如何做到“三个自信”,我觉得主要是要把握好三个方面。

准确把握人大的政治定位。什么是人大的政治定位?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国家权力机关。这是我们国家的体制特点和政治优势,是民主集中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表现形式,和西方的议会制度是不一样的。只要目标、方向、政策是正确的,这种体制比西方体制更好,更有效率,更有作为。因此,做好人大工作,必须坚持和依靠党的领导,必须有利于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完善和发展。

准确把握人大的法律定位。人大是代表人民依法按程序集体行使立法权、监督权、决定权、任免权的,这是人大的法律定位。在这方面我们有许多工作要做,有许多工作要完善。省人大常委会是第一批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单位,在分析对照检查时,主要分析人大在行使立法权、监督权、决定权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比如立法方面,人大主导立法比较少,更多的是被动立法;监督方面,存在“形到实不到,点到为止”,监督实效不够等问题。这些需要在今后工作中进一步改进,以更好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

准确把握人大的工作定位。人大与一府两院职责分工不同,但目标方向一致,都是在党的领导下依法开展工作,共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主法治建设。人大依法履行职责,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实施监督。工作中要选好“点”,就是始终围绕中央重大决策和省委工作重点,盯紧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点,抓住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点,切实增强履职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把握好“度”,就是要始终从积极、善意、建设性的角度出发开展工作,既不越权代替,又不缺位失职,妥善处理好监督与支持的关系,使行政权、司法权、监督权更好地形成合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改善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自信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没有自信,就不会有太大的前途。对家庭不自信,家庭就不可能和谐;对生活不自信,生活就不容易改善;对工作不自信,工作就不会有作为;对国家不自信,那就没有前途和希望了。因此,我们都应该充满自信。

(《海峡通讯》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赵健、秦华)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