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离我们越来越近了。年关前后,对普通中国人来说,这是一年中阖家团圆的最重要时段;对各级党员干部来说,则又多了一重含义——这也是作风扎不扎实、能否保持纯洁的年度“考试季”。

    不久前,中央下发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改进作风成为全社会关注的“关键词”。中央纪委监察部也在日前发出通知,要求党员干部在2013年元旦、春节期间严格执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严禁用公款购买香烟、高档酒和礼品,严禁用公款送礼。[全文]

深度关注
  民生,还是民生。浙江杭州市创新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把为民服务的触角延伸到社会的每个“神经末梢”。
     “服务群众,基层党建要转变思路。”杭州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戴文昌表示,“主要力量须放到服务群众上去,实现为群众办实事全天候、全覆盖。”眼下,杭州正在构建楼道党支部、居民小组党支部、区域党建系统,建立以乡镇街道党组织为核心、村社区党组织为基础、全体党员为骨干的“片组户”民情联系服务制度,实现联系无缝隙、管理无盲点、服务无遗漏。
    上城区通过365智能协作平台,不再把所有问题堆积到社区基层;下城区的66810为民工作法,把社区服务、社工工作细分量化;建德市的“六事一日”工作法整合了各部门对农村工作的指导,同时规范了农村服务方法……现在的杭州,最大的特点就是“多的多了,少的少了”——多的是为民服务的种类和细致,少的是基层工作的不堪重负和某些不必要的重复建设。[全文]
 
红船观澜
“提高干部素质”系列③:能力不足,迟早被淘汰
    近期,辽宁东港市提拔“80后”女副市长备受社会关注,有网友提出多项质疑,包括提拔是否违规、学历是否造假、是否有亲戚任领导干部等,而人们亦看到当地有关部门进行了有效回应,舆论从普遍质疑渐趋平静。这一网络热点再次提醒人们,年轻干部成长需要经受更为严格的“挑剔”眼光。 
 
    探究类似事件频发的背后,“年纪轻轻能有多少政绩”、“能力究竟怎么样”的质疑恐怕是一个重要动因。党面临“四大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而包括能力不足在内的“四大危险”,已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从“摸着石头过河”到“改革进入攻坚期”,改革越是进入深水区,干部的能力素质也将经受来自各方越来越多、越来越严苛的考验。
 
    对干部的要求,我们常常讲两句话: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有才无德者,小人也;有德无才者,庸人也。足见,德与才如鸟之双翼,缺一不可。能力有许多种,在当前,干部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哪里?毫无疑问,主要体现在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上。说易行难。[全文]
专家视角
防治节日送礼,文化制度两手抓
    我们党可以说是世界上对党员领导干部要求最严格的党,改革开放后先后颁发的各类廉政规则就有1000多项。问题是,严格的党纪政纪和相对宽松的刑事处罚之间存在很多不衔接之处,使得违纪往往“太容易”,但官员因腐败而被司法判刑的比例却较低。当前,我国正处于一场深刻的制度变革之中,由于固有的制度体系被渐次打破,而新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制度体系还尚未完全建立,为腐败提供了滋生蔓延的空间。在双轨制改革的过程中,很多机制是扭曲的,这要求必须通过深化改革来加以解决。如果收受的礼品已经被广泛视作对官员低名义收入的变相补偿,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仅仅靠三令五申强调官员不得收受礼品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全面地改革官员的收入分配体系,使之进入一个良性的发展轨道。上海、江苏和北京等地实行的“阳光工资”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官员收入的规范化问题,但要刹住送礼风恐怕还需进一步努力。[全文]
党员论坛
党员论坛:转作风 别小看传达室
    最近有报道称机关传达室存在着“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现象,这反映出有些机关干部不要说公仆意识丢到了脑后,就连起码的平等意识也没有。    
     诚然,这些传达室的衙门作风该曝光,但更应该思考的是其背后的问题。一是领导重视问题,单位领导到底有没有把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精神传达到位?二是观念的转变问题,单位有没有根据转变作风的新要求进行学习教育,对习以为常的做法与观念进行清理和转变?[全文]

党员论坛:医治“你情我愿”心态
    当前,随着中央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的贯彻落实,各地各部门也出台不少有力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一些地方,讲排场、比阔气的“迎来送往”还偶有出现。仔细分析,“迎来送往”之所以屡禁不止,其中有“你情我愿”的心态作怪。
 
     到基层调研,有的领导干部认为只有多挂横幅、红毯铺路,才算有声势,才能满足虚荣之心、优越之感。而对有的基层领导干部而言,一来迎接费用不用自己出,二来接待好了不仅可以争取到政策、资金支持,还可以与上级领导搞好关系。正是双方都抱着这种“你情我愿”的心态,导致“迎来送往”成为久治不愈的“顽疾”。[全文]

党员论坛:考核不能成“摆设”
    为政之要,贵在用人;用人之要,贵在考核。当下的公务员考核,其指标不可谓不全面、方法不可谓不科学、程序不可谓不严格,但在某些地方、某些时候的考核效果并不明显。究其原因,就是考核结果成了“摆设”,没在“用”上下功夫。
 
     比如,有的考核完后将结果束之高阁,仍然按照论资排辈或轮流坐庄的“老传统”来“评先树优”;有的对考核结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能赏的多赏,该罚的不罚或者少罚,把考核结果变成“和气使者”;有的仅将考核结果的运用停留在“发俩奖金、评个先进”的水平上,不能将考核结果反馈给考核对象……如此做法,考核结果自然就难逃“摆设”的命运。[全文]
 
我要发表留言(现有留言: 条)
  • 匿名发表  署名:
  • 验证码:

  •    
  • 留言须知
  • 责任编辑:乔业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