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建

(深度关注)

多的多了少的少了 杭州党组织服务到“末梢”

记者 顾春

2013年01月22日07:4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党员志愿者为独居老人上门服务。
  人民图片

民生,还是民生。浙江杭州市创新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把为民服务的触角延伸到社会的每个“神经末梢”。

“服务群众,基层党建要转变思路。”杭州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戴文昌表示,“主要力量须放到服务群众上去,实现为群众办实事全天候、全覆盖。”眼下,杭州正在构建楼道党支部、居民小组党支部、区域党建系统,建立以乡镇街道党组织为核心、村社区党组织为基础、全体党员为骨干的“片组户”民情联系服务制度,实现联系无缝隙、管理无盲点、服务无遗漏。

上城区通过365智能协作平台,不再把所有问题堆积到社区基层;下城区的66810为民工作法,把社区服务、社工工作细分量化;建德市的“六事一日”工作法整合了各部门对农村工作的指导,同时规范了农村服务方法……现在的杭州,最大的特点就是“多的多了,少的少了”——多的是为民服务的种类和细致,少的是基层工作的不堪重负和某些不必要的重复建设。

建德市“六事一日工作法”让村里有重点、部门有抓手 “千根线”如何穿过“一根针”

1月4日,记者来到建德市下梓村时,漫天飞舞着鹅毛大雪。村办公楼服务大厅内,村干部赖爱琴仍然坚守值班,等待前来办事的村民。翻开下梓村的台账,村干部每天做什么,老百姓来办什么事情,一笔笔清楚详细记录。在村口的财务公开栏,一笔笔支出流水账贴在上面,路过的村民一眼就能看到。

农村怎么抓服务,一直是个大问题。“现在农村是多头服务多头指导,组织纪委农办综治信访,还有农林水等等,真是天上千根线,地上一根针,村干部疲于奔命,服务效率还不高。”建德市委组织部组织科长樊江平说。于是,建德整合服务资源、党建资源,在全市232个村推行“六事一日工作法”:全年每日坐班办事、每周一日例会理事、每旬一日接访和事、每月一日审账督事、每季一日共商决事、每年一日述职评事,让村里有重点,部门有抓手。

当部门工作资源整合后,村一级工作就变得井井有条。办事大厅每天有人值班,想办事随时能找到人;村干部的工作化繁为简,井井有条。村里的财务纪律得到了规范:每季度开村民党员代表大会,每月审账,每一笔流水账都公开,群众有了监督权。

“原来很多信访来自信息不公开不对称,现在村务更公开更透明,党务村务财务公开。”下梓村89岁的老村支书陈关福很满意:“原来村民有不满就爱骂干部,现在有纠纷就到村里去讲理,纠纷解决了,气氛和谐了。”

77岁的村民陈乾坤曾是老信访户,现在他说起来是笑呵呵的:“有了民主决策,公开理财,大家消除了疑虑,那信访自然就少了。现在国家拨款用到哪里去了看得见,村里建设越来越好,老百姓要建房子还代你跑,这样的干部,大家哪还会骂?”

陈天飞是下梓村的党总支书记。在他看来,过去有了矛盾,老百姓都找到村书记、村主任家里,找不到人,不免一肚子气。现在规定每月15日为接访日,村里的小纠纷都找过来,村两委、村民代表、老党员都一起来共同解决事情。原来做不到的每月回访,现在干部经常到村民家主动上门,关系近了,威信也高了,“说实话,以前光做每个部门要求的台账都做不及,现在村干部负担减轻了,更多时间腾出来为群众服务,你说村里的工作怎么会做不好呢?”

为保证效果,建德还有一套绩效考核制度。“六事一日”有没有执行好,老百姓是不是满意,村干部到年底绩效考核,先进党组织评选都与此挂钩,乡镇对排名末几位村要约谈,连续几年,还要采取组织措施。

对此,建德市委组织部长沈波认为:“‘六事一日’不给村一级加负担,而是减负担,让现有制度发挥作用,为群众服务成为习惯。”

下城区“66810”为民服务体系 和谐社区里的幸福生活

这里的居民和社工如同一家人。家里漏水了,门铃坏了,楼道口垃圾堆着了,但凡有事,下城区长庆街道王马社区的居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社区。这里可是“66810”为民服务体系的发源地,“六必到”、“六必访”、“八必报”、“十条为民服务线”,每个居民都朗朗上口。

什么是“六必到”?下城区首创“支部建在楼道”,楼宇居民自治会在楼道党支部的领导下,组织协调并具体联络单元居民自治小组长做到居民思想波动必到、居民生活困难必到、社区突发事件必到、社区志愿服务必到、邻里矛盾纠纷必到、邻里守望互助必到,使居民群众的困难、问题能在楼道单元第一时间解决。

“六必访”是指社区居委会在社区党委领导下,做到困难群众每月必访、独居老人每月必访、残疾人每月必访、失业人员每月必访、外来人员每月必访、其他需重点帮扶人员每月必访,为居民群众提供个性化服务。

“八必报”是指单元小组长担负着本楼道的政策文件宣传员、民情信息报告员、邻里关系协调员、安全卫生维护员、社区服务监督员等五大员工作,协助社区做好公共设施损坏必报、背街小巷不洁必报、发现新增孕妇必报、外来人员流入必报、居民病重住院必报、居民房屋出租必报、安全隐患必报、不稳定因素必报,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十条为民服务线”是指社区专职工作者按岗位分工,承担落实党员先锋、平安秩序、卫生计生、科教文体、帮扶救助、就业指导、居家养老、助残扶残、环境美化以及社会组织等专业服务,明确各条线工作职责,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服务网络。

“66810规范了服务细则,一个新社工,只要记得668,就知道主要内容,有了这串数字,社区工作不用催,就细到每户居民家里。‘有问题找社区’已经成为居民共识。”王马社区党委书记金颖很自豪。

曾有这样一个故事:遥祥寺巷45幢楼宇自治会会长韩兆安和独居老人老徐约定,只要在家,就在阳台上摆放花盆。有一次,老韩几天没看到老徐,花盆却在外面,去敲门也无人应答。老韩赶紧拨打了“66810”服务电话,社区工作者第一时间赶到了现场,找锁匠打开了房门。一进门,看到老徐昏睡在床上,情况非常紧急。社区又马上联系医疗急救中心,经过抢救帮助他脱离了生命危险。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在‘为一切居民办好一切事、每办一件事都让居民满意’的服务标准中,社工与居民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服务越来越快捷,居民越来越满意。”长庆街道党群副书记王卉说。有了“66810”以来,下城区受理的236450件居民事务中,办结率、抽查满意率均达99%。

上城区区域化智能协作系统 “365”联动60部门解群众难题

“这两天下大雪,我们的系统可派上大用场啰!”说这话的是上城区委组织部长陈秋芳。点开365区域化智能协作系统,社区上传的信息图文并茂,哪里下雪严重,哪里需要救灾,一目了然。

上城区这一“365”数字化服务网,是一个把居民信息和问题采集、上报、交办、处置、反馈、评价和结果运用等环节融为一体的服务系统。“3”是指区、街道、社区三级基础网格联动;“6”是指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职党员干部、辖区共建单位和志愿者6种力量破题;“5”是指全区党建网、综治网、效能网、服务网和民情网五网合一。

上城区共有54个社区、159个基础网格、593个片、2516个组,区里开通24小时民情服务热线和晚间7至9时楼道信息点,全天候无遗漏收集社情民意后上网。信息汇总到网上后,平台工作人员进行研判,街道层面不能解决的问题,交付60个职能部门处置或八大平台联动;职能部门无法处理的,提请区九大联席会议工作组统筹协调;联席会议工作组无法解决的,由区分管领导牵头,区信访兜底解决,并由“两代表一委员”以提案、议案、建议形式领衔破难,分级分层,打通服务路径。 

社区接到群众反映问题,解决不了的就上平台。湖滨街道党工委书记毛素云最大的感受是:“这是区里了解基层最好的手段。更重要的是,半空中飘来飘去的事没有了!”

上传网络的信息,除了需要办理的难事急事,还有日常信息。上城区规定,社工每月必须跑30户居民,一个社区12名左右社工,记录每户档案。运行半年多来,网格信息上报已经20余万条,办结99%以上,居民信息收集具体,精细化服务有了基础。

“网格化指令已经是建设局最高工作指令,感觉是有人拿着鞭子在后面抽。”在上城区建设局党委副书记邬晓华看来,要完成这个指令真不容易,前期因办结率不高,他曾两次在会上检讨,压力相当大。2012年以来,建设局受理447件事项,现在已经办结446件,群众满意率在97%以上。

上城区委书记陈红英介绍,整合平台初衷很简单:建一个密切联系群众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掌握基层信息,了解老百姓有哪些需求,再借助这个平台解决问题,以党组织服务解决兜底,“现在群众需求越来越高,党委政府对基层需求有效对接,才能促进和谐幸福。” 

江苏宿豫:党建带社建 居民得实惠(延伸阅读)

本报电 (记者刘毅)党群服务大厅、全天候托老所、社区活动中心、专职社工、党员义工队……近来,这一系列新鲜而陌生的事物着实让江苏宿迁市宿豫城区的居民兴奋不已。宿豫区是新建城区,现有居民大部分由村民转变而来,社区工作难度大。针对“村转社区”实际,宿豫探索实施以“党建带社建”的社区管理服务模式,重新优化社区布局,整合各类资源,便民服务设施得到有效提升,居民生活的大事小事基本都能在社区“十分钟服务圈”内得到解决,居民的生活方式也因此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过上了“城市人”的生活。

在组织部门的牵头推动下,宿豫现已成立38个小区党支部,实现城市小区党组织全覆盖。此外,宿豫还相继成立了顺河、豫苑、雨露3个社区联合党委,48家共驻单位负责人到社区兼任联合党委委员,各类便民服务职能也随之延伸进社区。

(责编:乔业琼、杨媚)
相关专题
· 党建周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