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住夜走访中,嘉兴要求镇(街道)干部每周住夜至少1个晚上,每天有1名班子成员带班,收集社情民意、调解矛盾纠纷、代办民生事项、指导生产技能。群众对干部住夜走访制度竖起了大拇指,“白天很多人都去干农活或者外出打工,只有晚上才闲下来,干部住夜走访上门服务,时间选得好,也能让我们有更方便的渠道反映问题。”海宁市周王庙镇之江村村民王明宝说。马厍村老人孙福忠感慨:“之前独生子女证、医疗保险等都得自己去办,现在全程代办,干部夜访时还把办好的证送到家里,真是很贴心。”[全文]

深度关注

 【核心阅读】 今年8月,作为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使密切联系群众常态化长效化的重大举措,贵州省委群众工作委员会成立,其办事机构省群众工作中心正式“开门营业”。群众到这里反映诉求,门易进、脸好看、话中听,有人奉热茶,有人领填表,有人帮拿号。群众感受着真心真诚,感受到被尊重。

  让群众有说话的地方,避免“踢皮球” 8月19日上午,贵州省委书记赵克志、省长陈敏尔来到刚落成的省群众工作中心,带头接访并调处信访案件。[全文]

 
红船观澜
要服务 更要服务好
  时常听到群众抱怨:有的基层党组织发放“连心卡”联系服务群众并广为宣传,然而当群众真遇着难事拨“连心卡”上电话求助时,电话要么打不通,要么就是口头答应帮忙解决困难却再没回音……基层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像这样“连心卡”一发了之的“粗放式”服务现象在一些地方还不时出现,群众苦笑:这样的服务有“形”无“实”,有等于无。 服务质量几何,直接关系到基层党组织是不是能够得上“服务型”这三个字的分量。然而在现实中,有些基层党组织提供的服务水准却不敢恭维。[全文]
党员来信
党员来信:“送服务上门”更好
  前不久,到某乡镇去调研,走进一所四层楼高的村办公室,窗明几净,村党支部硬件设施得到极大改善。然而村民在交谈中却感觉村干部没有原来“亲”了。仔细一问,村民说现在一部分村干部喜欢呆在办公室里等群众“上门”,习惯说“请你到我办公室来谈谈”等等之类的话语;村干部身上少了“泥土味”,多了“机关病”,楼高了,“架子”也大了,离老百姓的心远了。[全文]

多些“温馨提示” 少些“概不负责”
  近年来,为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各地纷纷在“政务大厅”、“政务中心”等窗口单位集中的机构中开展评比活动,如评选“党员示范窗口”、“流动红旗窗口”等。这些举措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窗口单位的服务质量。 然而在一些窗口单位,往往能看见“钱款当面点清,离开概不负责”或者是“随身物品注意保管,遗失概不负责”。这样的标语看似将提示高高挂起,实质上是在表达一种“事不关己”情绪,这会让前来办事的群众感觉到冷漠,这本身就是不负责。[全文]

“无缝对接”打通“最后一公里”
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让服务质量优起来,关键是要“无缝对接”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为民服务,党组织要摒弃“一厢情愿”、“自说自话”,更不能流于形式挂“嘴上”、写“纸上”、贴“墙上”,“对症下药”才能赢得民心。从事关群众利益的小处着想,从关系群众冷暖的小事做起,从造成群众不满意的小节改起,群众才会买账。[全文]
党员论坛
削掉“文山” 跳出“会海”
  教育实践活动中,很多同志都提到一条,形式主义在工作中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会议多、文件多。在一线工作的同志对此深恶痛绝。 对于会海,干部常常是分身乏术。不少内容并不重要的会,常常召集一大批人当听众。一个人讲完,张三再强调,李四又补充,有些领导讲话有瘾,一讲就是几个小时。参加完上级的会议后,多数需要向下属传达。不少基层干部都有这样的体会,许多时间都是在会议室里度过的,真正抓落实的时间很少。
  至于文山,有些地方的文件又多又厚。不少单位领导热衷向上级送材料、向下级发文件。有的人甚至认为往上级报材料不厚不行,不厚怕上级说自己对工作不重视,没有下功夫;对下级发文件不厚也不行,担心基层说自己没水平、没权威。很多干部深感文件材料多,看不过来,有的干脆是溜一眼签个名了事。[全文]

“应试学习”不可取
  学习是教育实践活动贯穿始终的重要内容。然而,少数领导干部为迎合上级检查,增加些汇报的“砝码”,大搞“应试学习”,面上搞得轰轰烈烈,实效却是个大大的问号。 有的领导干部参观党性教育基地、观看专题教育片“三分钟热度”,听完故事,看完现场,回去官语官态依旧;有的学习书本文件死记硬背,台上念念,本上记记,精神却未入脑;有的撰写心得体会“懒汉”作风十足,一复制、一粘贴,除了名字是自己的,其余皆是网上“搬”来的,没有真情实感。
  学习是个“苦差事”,需要下狠功夫,读书读个皮,看报看个题,触及不到灵魂,很难有效果,更抵挡不住“四风”侵蚀。[全文]

年轻干部莫研“晋升指南”
  跟年轻干部聊天,发现一些苗头,不少年轻干部都有本自己的“晋升指南”。比如规划好自身的“发展道路”:怎样联络感情,如何扫除障碍,几年上一个台阶;比如设计好自身的“工作政绩”:工作精于宣传造势,不求工作实绩,热衷于研究如何上简报、得荣誉……惊叹之余,发人沉思。 年轻干部正确的规划、抱负能指引人生、激励斗志,但如果在工作之始就过分沉迷晋升设计、过重强调个人得失,稍有不慎这种期望就会衍变成晋升的欲望。[全文]
 
我要发表留言(现有留言: 条)
  • 匿名发表  署名:
  • 验证码:

  •    
  • 留言须知
  • 责任编辑:杨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