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江琳
2013年10月29日08:1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十一”前后,刚上任的河南三门峡市政府金融办主任吴金鹏可“忙坏了”:不仅成功主持了全市银企对接暨项目签约仪式,还带领工作人员逐户研究信贷投放中存在的问题和下步加大投放的措施。与他同时上任的市商务局副局长张涛也远赴厦门,与多家企业洽谈投资对接事项,并组织多家企业赴三门峡进行项目考察和对接。
同吴金鹏、张涛一道,今年5月至9月,33名来自全国的青年干部在三门峡县处级领导干部公选中“过五关斩六将”,脱颖而出,给当地干部队伍建设注入一股清新之风。三门峡市委书记杨树平说,面向全省、全国公开选拔县处级领导干部,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的需要,也是立足三门峡长远发展的战略思考。
立足需求,突出年轻化、高学历
长期以来,三门峡市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存在年龄老化和知识层次偏低问题,本次公选前,全市35岁以下的县处级干部仅有13人,占全市县处级干部总数的1.01%;全日制本科以上学历的领导干部比例也偏低。
为此,此次公选在设置资格条件时,除个别职位外,均要求35周岁以下,并且必须具备普通全日制本科以上学历。
在多大范围内进行公选合适?公选前,三门峡市进行调查摸底。结果显示,全市符合报考条件的仅有138人。本着实事求是原则,三门峡将公选报名范围确定为副县级职位面向全省、正县级职位面向全国。据统计,这次公选通过报名资格审查的有1339人,90%以上为省外和省内其他地区的考生。
公选的结果也达到了决策者的初衷:最后胜出者中担任过乡镇、基层党政正职的占45.5%;35岁以下县处级干部达到44人,比例提高到3.29%;具有博士、硕士学历的占57.6%,干部队伍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得到改善。
注重实绩,防止“一考定音”
为引导干部在实干、实绩上竞争,而不是在考试、分数上竞争,最大限度解决“以分取人”、“高分低能”问题,三门峡市降低笔试权重,规定笔试成绩仅占20%,面试成绩占50%,这样的比例在全国并不多见。从实际情况看,公选33名干部中,24人笔试成绩不是第一名。
在评价分值设定上,三门峡加大了基层工作经历、工作实绩、工作能力的分值权重,使那些能力强、经历丰富、实绩突出的干部能够胜出。在305名进入经历业绩评价的考生中,笔试成绩在后5名,通过评价环节进入到前5名的考生有50人;有3名笔试成绩第一的考生,由于个人经历业绩不突出,在评价环节被淘汰。最终选出的33名干部中,经历业绩评价第一名的有15人,占到近一半。“这次公选重视德才、实绩,既看发展又看基础,既看显绩又看潜绩。”吴金鹏感慨地说。
公选实行大评委制和半结构化面试,让更多人识别评价干部。实行大评委制,即每个职位有7名专家评委和15名群众评委组成,评分按照8∶2的权重计入考生面试成绩。7名专家评委中,主考官由三门峡市1名市委常委担任,其余6名专家评委由省外周边地市副县级以上组织人事干部组成。15名群众评委分别由组织(人事)系统干部、“两代表一委员”、用人单位相关人员组成,既有效避免人情干扰,又实现了“变少数人选人为多数人选人”的转变。同时,公选实行半结构化面试,加入考官与考生的沟通环节,更加全面地了解考生的能力素质,保证面试结果的客观公正。
每个环节都进“玻璃房”
为确保整个公选工作公开、公平、公正,三门峡市在公选的每个阶段、环节都制定了严谨周密的工作方案和操作规程,保证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同时,公选过程中,选拔职位、资格条件、程序步骤、考务工作、监督方式、各阶段考试成绩全部公开,并由纪检监察部门全程监督。此外,三门峡还将笔试的命题与阅卷、经历业绩评价的实施方案和面试试题的命题等环节,全权委托专业机构实施。
来自广东深圳的一位应试者坦言,作为外地考生,本来还担忧三门峡人排外,但这里规范的“阳光操作”,让他的顾虑烟消云散,尽管落选了,但他还是希望用其他形式为这里服务。
《 人民日报 》( 2013年10月29日 18 版)
相关专题 |
· 人民日报党建组记者专栏 · 党建周刊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