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干部是基层组织建设的主力和先锋,基层干部的工作,是支撑党和国家事业的基石,关系百姓福祉,体现执政水平,展现党的形象。他们职级不高,往往处在各种矛盾和冲突的中心地带,处于与群众直接接触并解决问题的工作前沿,还处于社会各方面关注的焦点之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同样面临严峻考验,工作繁难,贡献很大,压力也大。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如何转变,能力素质如何提高,体制机制如何调整配套等等,直接关系到基层干部形象的改善。

    湖南衡东县的基层干部在努力践行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的宗旨上,做了不少实实在在的工作。在得到群众认可的同时,他们苦乐不均,甚至有不解,有委屈,有怨言,也有无奈。[全文]

深度关注
  2月19日、26日,本刊分别报道青海省西宁市部分机关干部春节后首日上班“不在状态”及其整改情况。对照中央八项规定,西宁市近来对“机关病”狠下气力动手术,集中整治“庸、懒、散、奢”等不正之风。日前,本报记者重访旧地发现:迟到、早退等现象明显减少,干部作风得到有效转变。
    迟到早退现象基本消失
    今年2月16日记者暗访城西区政府大院、城东区政府办公楼和城东区行政服务中心,发现迟到、早退比较多,有的办公室“唱空城计”,有的上班时间闲聊、吃东西。政府部门一般平时上午8:30上班,18:00下班。4月7日,星期日,清明节小长假后的第一个工作日,记者杀了个“回马枪”,重新暗访前次监督过的几个单位,看看“机关病”是否回潮:
    城西区政府大院,8:30至8:35,4名内部工作人员进入;8:35至9:00,未见内部工作人员进入。走访两座办公楼,办公室里都有人办公。
    上午8:30,城东区政府办公楼,各办公室秩序井然,有的开会,有的接待群众。18:10,工作人员陆续离开。9楼部分办公室门开着,问询得知是在加班。[全文]
 
专家视线
重在服务 难在创新
    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新型城镇化加快的形势下,做好农村基层党建工作,要抓住这个重点,增强问题意识、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全面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治理能力。
 
    坚持定位,把服务群众的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强化服务功能,对于农村基层党组织来说是一个急需转型的课题。无论工作有多苦多累,感情上始终不能脱离群众,一心为民谋取实实在在的利益,重点做好带领群众增收致富、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环境保护整治、丰富精神文化活动、关爱困难群众、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实际工作。很多时候,看起来项目难找,发展难突破,改革受制约,但往往只要把群众立场站稳了,把群众工作做到位了,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群众的理解也就多了,久停不进的局面可能就会自动打开。[全文]
大家谈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群众最喜欢“泥腿子”干部
    我是乡组织委员,前些天,有位老大爷拿着麦苗,让我看看麦子怎么了。我一看,麦苗全发黄了,但我也不知是怎么回事,怎么治,于是找来农技中心的技术员,乡农技员分析了发黄的原因,同时也说明了防治办法。之后,老大爷和我说:“现在的村干部对庄稼的管理知识懂得不多,庄稼有了问题,还得赶到乡政府来,不像过去的村干部,鞋子一脱,裤脚管一卷,就跑到田里,看一看,就能告诉我们是怎么回事,怎么做,这样的‘泥腿子’干部,现在呀,少了。”
 
     的确,现在的很多农村干部是年轻人,出了校门就工作,他们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但却少了点“泥腿子”精神,其实,不只是群众需要“泥腿子”干部,我们的党委政府更需要“泥腿子”精神。[全文]
党员论坛
党员论坛:“带着结论去调研”要不得
    带着结论去调研,很容易受结论先入为主的影响:事情在脑海中已经“盖棺论定”了,就会在调研过程中对所见所闻进行选择性接受,只听、只看与原结论符合的东西。调研本为解决问题而去,可如此一场调研下来,干部不仅看不到民情、听不到民意、找不到民需,还会浪费掉宝贵的工作时间和其他人力物力资源,给基层和老百姓造成更大的负担。
 
    干部可以带着问题去调研,通过问题找答案,通过答案找方法,通过方法促发展。也可以带着主题去调研,增加调研的目的性和准确性,让调研更能找到问题,更能反映问题,更能解决问题。[全文]

党员论坛:荣誉“贬值”羞了谁
   前不久,帮一位调离的同事“搬家”,在其办公桌旁的纸箱里翻出了一摞荣誉证书。整理好他的那些荣誉,准备帮其搬到新单位办公室的时候,他却阻拦说“这些别搬了,都不要了”。 
 
    其实,不仅仅是这位同事,现实生活中的很多干部,对曾经那梦寐以求的荣誉已不再那么热衷。一些人获得荣誉,只是单纯地为了伴随荣誉而发的一点点奖品。荣誉在一些干部的心中已经严重“贬值”,甚至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全文]

党员论坛:基层引才别搞“学历崇拜”
   在一些地方的引才政策中,普遍把学历和毕业院校当作人才的划分标准,博士、硕士研究生和名牌高校毕业生成为了引才的重点。 
 
    人才的评判标准不一而足,简单通过学历和“出身”识才,未免偏颇,也会挫伤“草根人才”的积极性。高学历不代表高能力,高学历人才引进来之后“不实用”、“留不住”的情况也不在少数。事实证明,学历高低与一个人成才与否没有必然联系。[全文]
 
我要发表留言(现有留言: 条)
  • 匿名发表  署名:
  • 验证码:

  •    
  • 留言须知
  • 责任编辑:乔业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