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建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来自湖南衡东县的调研报告④)

服务好了,群众才认可

记者  朱思雄  李章军  颜  珂  杨  彦  饶文靖

2013年04月16日07:5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编者按:

基层干部是基层组织建设的主力和先锋,基层干部的工作,是支撑党和国家事业的基石,关系百姓福祉,体现执政水平,展现党的形象。他们职级不高,往往处在各种矛盾和冲突的中心地带,处于与群众直接接触并解决问题的工作前沿,还处于社会各方面关注的焦点之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同样面临严峻考验,工作繁难,贡献很大,压力也大。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如何转变,能力素质如何提高,体制机制如何调整配套等等,直接关系到基层干部形象的改善。

湖南衡东县的基层干部在努力践行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的宗旨上,做了不少实实在在的工作。在得到群众认可的同时,他们苦乐不均,甚至有不解,有委屈,有怨言,也有无奈。

本系列到此结束。

管长远的事情做得少了

农村基层组织“离群众近了,和百姓亲了”,农村基层干部“走得勤了,认得人了”。在衡东采访期间,经常能听到这样的评价。

记者采访发现,为满足群众的致富愿望,一些地方致力于上项目,找能人,找资金。村镇干部热衷项目兴村、产业兴村,修桥修路修渠,建校建场所,发慰问金等,与老板的关系熟了,和“能人”的联系多了,但与群众的关系未必更紧密了。一位长期从事基层工作的组工干部感慨:“有时候,钱多了,距离未必就近了,尤其是心的距离,金钱可能在干群之间垒起一堵更厚的心墙。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地方村容村貌好了,群众生活富了,但对党组织的信任感、认同感却下降了。”

逢年过节应景式的寻贫问苦多了些,实质性、经常性的联系少了些。采访中,一些基层干部认为,为了拉近干群关系,基层投入了巨大的精力,但群众看到更多的,是逢年过节式的应景式内容。以乡镇干部驻村为例,群众一开始也是欢迎和体谅的,但后来发现,除了听听群众的抱怨,很多问题驻村干部也无能为力,久而久之,客观上让群众产生一种“是在做样子”的感觉,有的甚至产生反感情绪。

热衷立竿见影的短期行为,追求路边工程、“简报”工程和轰动效应。采访中,不少干部承认存在应付性的短期行为。他们认为,既然无力去改变现状,而来自上级机关的各种考核又纷至沓来,为应对检查的路边工程、简报工程就不可避免了。一些基层干部对此倍感委屈:“谁不愿踏踏实实干一件事,可现在的考核和评估,明摆着是不可能让你一茬接着一茬干同一件事情的,管长远的事自然做得少了。”

存在优亲厚友、各取所需、与民争利的现象。在乡镇工作14年的一名党委书记告诉记者,群众最讲实惠,而能直接带来实惠的,往往是项目和资金,当大量的工作都围绕着项目和资金展开时,考虑到农村基层非亲即故的特征,其中存在着各取所需、优亲厚友等现象就不难理解了。长期负责基层组织建设的一位领导干部坦言:“资源分配不公、锦上添花工作太多等问题,在一些领导干部看来,只是经济领域的分配问题,但在群众看来,这是党风和基层政权不良风气的延伸,是一种无孔不入的腐败。” 

付出心血未必能获理解

记者接触的众多村支书、乡镇及市县机关干部,他们的共同感受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不容易,从事这项工作的组工干部不轻松。他们中相当比例的人,思想上有负担,工作中有困惑,实践中有怨言,生活中有情绪。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事务多、投入多、考核严、见效慢。农历小年的前一天,衡阳市委组织部副部长龙稳铠一行,前往该市衡山县了解基层组织建设的情况。此前两天,上级交办一个任务,龙稳铠熬夜写材料到凌晨三点多。马不停蹄和忙忙碌碌,是农村基层干部的工作常态。湖南省一位长期负责基层组织建设的领导坦言:“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锻炼人,但我非常不爱搞这个,活动多、检查多、材料多、会议多、牺牲休息时间多,压力特别大。乡镇一级的干部,宁愿任纪检委员也不愿任组织委员。”他感慨“这个工作不可不干,不可久干”。

做了不少事,群众未必都理解。衡东县霞流镇李花村支书阳冬林是位51岁的能人,他有自己的大企业。“我做这个支书,只有奉献,自己出钱出力不说,还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千难万难,最难的是,为群众办了好事,群众未必认可,反而觉得是另有所图。他对此有些无奈,更感到委屈。衡东县荣桓镇武装部长刘建良说,他最大的苦恼就是,为群众做了不少事,付出不少心血,却并未获得大家理解。

发展空间小、机会少,很少有荣誉感、幸福感。无论是村干部、乡镇干部还是县直机关干部,对组织建设工作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发展空间小,机会也少,荣誉感不强。衡东县委一位领导认为:“相对于经济或规划发展部门,基层组织建设不太容易得到群众和职能部门的双重认同,工作的荣誉感和幸福感不强。”

在怀疑中前行,在观望中投入。采访中,一些干部对当前基层组织建设的成效担忧,对有的工作方式感到不解,认为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却未必达到工作的初衷,作风未能得到切实的转变。有人认为,有时候一窝蜂下去,不仅没有解决群众的难题,客观上还成为一种扰民行为,唯一的“意义”是,写材料出简报时,可以“见人见事见现场,年终总结可以绘声绘色来一段”。 

回归公共服务角色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孙立平认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难题和困惑,不是某一区域某一行业的问题,而是大环境在具体问题上的投射,群众、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某些时候,不得不成为“政绩工程”的“道具”,让农村基层组织回归到提供公共服务这个角色,应是未来的方向。

财务困境衍生的“招商”困局。刘建良称,招商引资是他最大的压力之一。一般认为,做好群众工作,扮演好公共服务提供者的角色,是农村基层政权最主要的工作,但采访中,几乎所有的乡镇干部都无法把主要精力放在这方面。一则是乡镇财政确实没钱,而发展的压力和考核发展的任务又是那样的迫切;二则,对干部的考评重点并不在提供服务上。

由此衍生的困局是,一方面,找各种关系拉钱拉项目,另一方面,一个乡镇干部或者村支书,能有多少优势来招商引资?于是,很多地方打各种政策的擦边球,或者廉价出让土地,或者承接一些“落后产能”或高污染产业,引来群众议论纷纷。

苦笑“勤走基层”。走基层,与群众同悲欢,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切实转变作风的重要一环。但很多党员干部反映,真正给你走基层的机会和时间,肯定没有开会和接待多。据了解,很多基层干部经常是走到半路,接到去开会、搞接待、陪吃喝或写材料等任务。

一些基层干部不仅对自己的工作迷惑,对未来也很迷茫,“浮光掠影的工作越多,与群众的距离就会越远”,可需要“落实”众多“事权”的基层干部,很难在短时期内做到既能干出成绩,又能管长远。

长期研究基层组织建设的中央党校党建部教授张希贤认为,催生这些问题的社会土壤与时代积弊不消除,活跃于农村基层的组织建设,很难单兵突进地独善其身。

(责编:乔业琼、杨媚)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