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省蘭考縣指導第二批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與鄉村干部座談時指出,鄉村是我們黨執政大廈的地基,鄉村干部是這個地基中的鋼筋。這一論斷深刻闡述了基層干部的重要作用和重大責任。

  鄉鎮是我國最基層的政權組織,是我們黨執政的基礎層級。鄉鎮干部是黨在農村基層的執政骨干、聯系群眾的橋梁紐帶。長期以來,廣大鄉鎮干部扎根基層、艱苦奮斗、默默奉獻、為民造福,作出了重要貢獻。加強鄉鎮干部隊伍建設,對筑牢黨的執政基礎、密切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具有重要意義。從今天起,《黨建周刊》推出“‘地基’中的‘鋼筋’如何鍛造”系列報道,敬請關注。【全文】 
  有關干部人事專家指出,當前鄉鎮干部隊伍建設要防止以偏概全傾向,注意做到兩方面的平衡:
  ——鄉鎮干部隊伍中既有一定數量的高校畢業生,也有相當數量在本地成長的熟悉農村、了解農村、與農民群眾有深厚感情的干部。
  ——鄉鎮領導班子要形成老中青相結合的合理年齡結構,既注意選拔優秀年輕干部,也適當保留一部分經驗豐富、年富力強的干部,注重發揮各年齡段干部積極性,嚴禁任職年齡層層遞減。【全文】

深度關注
  社區是黨員群眾的共同家園,也是黨員干部聯系服務群眾的最便利途徑。然而長期以來,一些在職黨員住在社區,人卻不露面,服務群眾更談不上,成了“隱身黨員”。
  “工作在機關、生活在社區,奉獻雙崗位”。2013年以來,為了讓廣大在職黨員服務群眾的陣地由機關向社區延伸,服務形式由崗位履職向志願服務拓展,浙江組織動員省市縣鄉四級機關事業單位75萬在職黨員到社區報到當“義工”,面對面、實打實地為社區群眾辦實事、做好事,以實際行動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積聚服務社區、奉獻為民的正能量,夯實黨在城市社區的工作基礎。社區群眾反映,“八小時黨員”變成了“全天候黨員”。[全文]
 
黨員來信
讓優秀村干部有“盼頭”
  村干部與群眾聯系多,熟悉了解基層情況,工作經驗豐富。可由於種種限制,他們中很難有人能成為鄉鎮公務員。我了解到,有的村干部工作實績突出,所在的村稅收超過千萬元,卻始終與鄉鎮干部崗位無緣。
  如此,挫傷了一些優秀村干部的積極性,他們認為自己沒有發展空間,開始混日子。【全文】

班子成員來源盼多元
  從當前鄉鎮領導班子選拔機制來看,“唯身份”現象比較突出。要進入鄉鎮領導班子,一般要求擬任對象是行政編制干部,而在鄉鎮工作的企事業單位干部,他們雖是鄉鎮工作“主力軍”,卻由於身份限制,很難進入鄉鎮領導班子。他們常常感嘆“春風不度玉門關”,自己“被遺忘在角落”。這也導致了部分干部進取心受挫,工作積極性下降。
  莫讓身份成為一道“跨不過的坎”,不能因身份而讓企事業單位干部在鄉鎮領導班子中“失份”。【全文】

用好“老黃牛”帶好“小毛驢”
  在一些地方鄉鎮領導班子配備中,出現了年齡結構“疙瘩”式分布不均勻的情況,表現為年齡整體偏大或者整體偏輕。班子年齡過於老化,使整個班子沒有活力,工作“忙”於應付,“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太過年輕則經驗不足,工作“疲”於應付,特別是處理復雜問題的能力偏弱,工作難推進。
  合理的領導班子年齡結構,應當是不同年齡段干部的有機組合,既要配備“千裡馬”,又要用好“老黃牛”,還要帶好“小毛驢”,形成“老中青”的年齡梯次配備。【全文】
黨員論壇
領導干部“三不要”
  領導干部作風系於行動,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狠剎“四風”,不能僅僅挂在嘴上、記在心上,關鍵要落實到具體行動上。我認為領導干部在日常工作中,要切實做到“三不要”,即不要“懶、攬、婪”。
  領導干部不要“懶”著干,就是要做到心不懶,勤於思考、善於總結、長於研究﹔手不要懶,不偷懶、不惜力,早謀劃、早動手﹔還要腿不懶,積極 “走上去”,在思想上和行動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加強與上級有關部門的溝通,“走下去”到基層群眾中去了解掌握情況、發現並解決問題,“走出去”到國內外先進的地方學習經驗。【全文】

聯系群眾得“掏心窩子”
  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血肉聯系”喊在嘴上群眾不信,“魚水情深”做個樣子百姓不認,聯系群眾就是件“掏心窩子”的事,要的是實打實、心碰心。
  干部隻有身靠百姓更近,心貼群眾更親,把群眾需求作為第一信號,把群眾滿意作為根本標准,才談得上更好地為基層服務。【全文】

識人功夫在平時
  經世之道,識人為先。當前,有的地方考核考察干部習慣一鍋煮、搞突擊,畢其功於一“役”,造成評價失真、選人失准。考察識別干部,功夫當下在平時。
  識准一名干部,需要長期接觸了解、做夠“經常性”文章,避免一面之交,知人知面不知德、不知能。對干部不到年終不考核,不遇調整不考察,忽視“平時測驗”,隻搞“期末考試”,往往會“干部用時方恨少”。怎麼辦?【全文】
 
我要發表留言(現有留言: 條)
  • 匿名發表  署名:
  • 驗証碼:

  •    
  • 留言須知
  • 責任編輯:喬業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