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2002年就到浙江杭州市天水街道灯芯巷社区工作,一干就是11年。刚接手社区工作时压力还挺大的,灯芯巷社区在为民服务方面有着光荣传统,同时它还是一个老城区里的老社区,面积虽不大,但人多,配套设施相对滞后,面临问题也多。
  有一次,社区里一位老大爷对我们社区干部说,不知怎么家里断电了,大半夜的也找不到人来修,以后遇到这种情况社区能不能帮忙解决一下。我们想,其实居民日常生活中会遇到很多类似的“小事”,特别是比较老的小区,比如电灯不亮、水龙头漏水、厕所满溢等,可对他们来说都是大事。[全文]

深度关注
  【核心阅读】 眼下,陕西西安市正以“紧扣‘四风’征民意、二次聚焦破顽疾”为主题,进一步深化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把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具体到所涉及的具体部门、具体岗位、具体事项,有的放矢解决“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问题。 “希望能继续提升职能部门窗口单位效能,解决老百姓反映强烈的‘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问题。”在陕西西安市委前不久召开的“两代表一委员”意见建议座谈会上,一些代表委员对市委常委会作风建设提出如上建议。
  “要以权力部门、执法部门和窗口单位为重点,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四风’问题进行‘二次聚焦’,重点查找存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等问题的具体单位、具体人员、具体事项。[全文]
 
红船观澜
跟上群众需求的步伐
  到基层农村或社区党支部采访,常能看到一间不大的办公室里挂着许多牌子和展板,上面涉及的工作包罗万象,许多基层干部也是身兼数职,三头六臂。因此,有的基层干部叫苦不迭,认为自己忙着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都来不及,哪来的时间再去动脑筋、搞创新?[全文]
党员来信
党员来信:服务须变“应景”为“应需”
  近年来,很多乡镇都建立了乡镇干部走访农户的制度规定,提出了诸如乡镇干部每周住夜至少1个晚上、每月走访农户不少于15户等要求,但执行中,这种只看数量不看质量的办法致使有些干部出现了“为走访而走访”、“查户口式走访”等“应景”现象。这样的“应景”服务反映出在服务方式方法的创新上还有不少改善空间。[全文]
“下去一把抓,回来再分家”
  笔者走访发现,一些基层部门在采集社情民意过程中,同一件事有两个部门甚至多个部门重复登记,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还让便民成了扰民。其实,基层部门在服务群众时,可以采取“下去一把抓,回来再分家”的方式,分片设立服务网格,只需网格管理员一人下去收集信息[全文]
运用网络优化服务
  前些年回乡过年常听到老乡抱怨,在乡里办事真难,要么找不到人,不知道找谁办;要么手续不清楚,不知道怎么办;要么村里跑了跑乡里,乡里跑了跑县里,不知道哪里办。老乡的话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方式的落伍。[全文]
党员论坛
警惕“躲风头”心态
  当下,第一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单位已进入整改落实、建章立制环节。这样的大形势,让少数“混日子”的干部越来越觉得不自在,认为眼下“风头正紧”,需谨言慎行躲一阵,等风头过了就好了,对自身存在的“四风”问题不愿改、不真改。
  这种“躲风头”心理,恰恰说明了这些干部并没有真正把自己摆进去,“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对“四风”危害性认识不深,缺乏改作风的信心和勇气,企图做做样子蒙混过关。然而,躲得了一时,躲不了一世,躲得过上级一两次考核检查,终究躲不过群众的眼睛。[全文]
整改勿急于求成
  目前,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的单位已进入整改落实、建章立制环节,各单位在转变作风、改进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值得警惕的是,某些单位在整改落实、建章立制环节过于追求高速度、快成效,导致作风整改不深入,制度建立不完善,使教育实践活动效果大打折扣。仔细分析原因,是少数领导干部形式主义作风未除,认为活动已接近尾声,思想上有所松动,想快点完成规定动作,应付了事,当然也有部分党员干部功利心作祟,想早出成绩、出亮点。[全文]
闻过不忧则堪忧
  如何对待批评意见,成为检验领导干部是否真心纠正“四风”问题的试金石。面对逆耳之言,多数领导干部能虚心接受,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显示出应有的胸襟和气度。但也有少数领导干部对批评意见不愠不火、不焦不虑,这种闻过不忧的态度,看似平淡待之,实则无动于衷。说到底,是对批评意见的“软对抗”,这种态度着实令人担忧。 [全文]
 
我要发表留言(现有留言: 条)
  • 匿名发表  署名:
  • 验证码:

  •    
  • 留言须知
  • 责任编辑:乔业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