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堅守在改革發展的主戰場、維護穩定的第一線、服務群眾的最前沿,對群眾感情真摯、為民辦實事、深得群眾擁護——他們就是基層干部,生活在最基層,工作在最基層。為充分展現基層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本網特開設“最美基層干部”專欄,將陸續推出一批優秀基層黨員先鋒,與廣大網友一起走進他們,感受他們。
本期先鋒人物為山東省高唐縣農業局副局長、高級農藝師杜立芝。作為一名基層農村科技工作者,她27年來堅持在田間地頭為農服務,成為高唐農村群眾最為認可、最為知心的農業專家。她的手機號成為咨詢服務熱線,每年接聽熱線7000多個。
她笑言,自己是“土專家”,是在泥土裡摸爬滾打出來的﹔她還說,自己是“女漢子”,農田裡男人干的事,她也能干。28年記了50多本共計300萬字的日記,各種摘抄資料摞起來足有一人多高。她就是山東省高唐縣高級農藝師杜立芝。
這是杜立芝普通一天的行程——早上8點30分出發,先后到3個鄉鎮,走過9個村,200多裡路。20多年裡,全縣的700多個自然村她跑了一大半,行程兩萬多公裡。
杜立芝常說:“我從農村長大,工作又和農民打交道,我和農民有感情﹔我把學到的知識和技能獻給像我父母一樣的庄戶人家,為他們做點實事,心裡踏實。”
杜立芝今年50歲了,農民們發愁:“要是杜站長退休了,俺們遇到問題可咋辦呢?”縣農業局局長唐文生說:“杜立芝是我們農業科技人員的驕傲,我們要發揚‘杜立芝’ 精神,打造‘杜立芝’品牌,培養更多的‘杜立芝’”。【詳細】
在山東省高唐縣,有一位干部以“三多”“三少”而“聞名”:“技術經驗多、下鄉入戶多、農民朋友多”,“架子套話少、休息時間少、報銷補貼少”。
“這位農民遇到了難題,跑了30公裡來農業局咨詢,而我卻一問三不知。不能為農民服務,國家培養我干什麼?”從那以后,杜立芝暗下決心,要盡快掌握大棚蔬菜栽培技術,開始從各種途徑學習理論知識,經常到大棚內實踐,與大棚戶一起摸索管理經驗。
不僅是“技術顧問”,高唐縣農民還把杜立芝當成“知己親人”。黑撈村菜農陳萬周去年投資七八萬元建了大棚,媳婦又剛生了孩子,以至於資金周轉困難,就找杜立芝幫忙協調銀行貸款。杜立芝擔心貸款審批時間長他沒錢花,就把剛發的3000多元工資“借”給他。
“群眾在干部心裡分量有多重,干部在群眾心裡分量就有多重。”高唐縣委書記劉春華說,杜立芝已經成為高唐縣黨員干部“為民服務”一杆旗幟,現在高唐縣有越來越多的黨員干部開始像她一樣走向為民服務的第一線,用汗水譜寫真情,用服務感動百姓。【詳細】
14點50分,杜立芝出現在尹集鎮后劉村,為兩個大棚戶指導小拱棚韭菜的科學施肥。
15點06分,杜立芝在尹集鎮張老庄村為兩戶菜農解決西紅柿長勢不好的難題。
16點21分,杜立芝接到尹集鎮朱庄村民的求助電話,她接連到了五戶菜農家的大棚裡進行技術指導,先后解決了菜農李運成西紅柿不長葉、菜農李玉青西紅柿下部葉發黃等多個難題。
17點20分,杜立芝來到前花園村為菜農王克輝種植的黃瓜診病,回到家時已是萬家燈火了。
記者記錄了杜立芝這一天時間為菜農指導技術的點點滴滴:她先后接了20多個求助電話,走了3個鄉鎮,行程120多公裡,為眾多菜農解了燃眉之急。
杜立芝挂在嘴邊的一句話是“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會裝滿多少對農民的真情”。2012年,她被評為全國婦女創先爭優先進個人,並當選為黨的十八大代表。面對黨組織的信任和群眾的贊揚,杜立芝動情地說:“作為一名農業科技工作者,田間地頭就是我人生的最大舞台,廣大農民是我的親人,能為他們送去技術服務,看著他們越來越富裕,我感覺很幸福!”【詳細】
“來的路上就聽說,您的手機號高唐縣30萬農民都知道,是這樣嗎?”一見到杜立芝,記者就拋出了最感興趣的問題。“可不敢這麼說。不過我不敢換手機號是真的,怕換了農民找不著我。”杜立芝笑著回答。
1988年,杜立芝調到縣農業局植保站工作。“我一個出身農村的孩子,自然知道農業技術對農民增收的重要性。當時農業的重點是糧棉生產,我自然也把研究重點放在了糧棉種植上。”
杜立芝一邊做群眾工作,一邊探索良策。很快,一條路子逐漸清晰:春種黃瓜,夏種西紅柿,秋冬種菠菜,一年三收,保証最低收入在萬元以上。隨后,杜立芝又不斷地改進這套保護地高效栽培模式,大棚間作種植、立體種植、貼茬種植等模式在全縣逐漸被推廣……
“杜立芝效應”日漸發揮,秉承“糧棉穩縣、蔬菜興縣”發展思路的高唐農業蓬勃發展,今年實現了糧食生產“十一連增”,蔬菜“三品一標”種植基地近50萬畝,去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9276元。【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