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坚守在改革发展的主战场、维护稳定的第一线、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对群众感情真挚、为民办实事、深得群众拥护——他们就是基层干部,生活在最基层,工作在最基层。为充分展现基层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本网特开设“最美基层干部”专栏,将陆续推出一批优秀基层党员先锋,与广大网友一起走进他们,感受他们。
本期先锋人物为西藏山南地区乃东县昌珠镇克松居委会党支部第一书记张小波。张小波利用克松居委会的红色资源建起了西藏第一个农牧区党支部阅览室。帮助居民扩大粉条加工厂和养猪场规模,创办养鸡场。积极协调联系,建设了无公害蔬菜大棚,成立了昌珠镇克松居委会、瓜果、花卉专业协会。
“弱不禁风,这个样子也能做事?”5年前,毕业于西藏大学的张小波成为一名大学生村官,来到乃东县昌珠镇克松居委会工作,村民们略带几分嘲讽地议论着。如今,当初不被看好的弱书生成了“农民的贴心人”。
“带我们种菜,每年多收一万块”
2010年11月,张小波从上级有关部门“要”来300万元,在克松建成了69座无公害蔬菜大棚,他亲自担任管理员,白天和群众一起在菜棚里忙,晚上还要自学种植技术。为让群众学习蔬菜种植技术,他与拉萨市堆龙德庆县无公害蔬菜基地协商后,对方免费为克松培训技术人员。
“小波对我们帮助可大了,是真正的亲人”
丈夫早逝、独自带着孩子的次仁卓玛,去年得了严重的骨质增生,有时几乎无法行走。张小波亲自送她到拉萨治疗,并说服村委会先垫付几万元的医药费。“他是我真正的亲人。”次仁卓玛动情地说。【详细】
从学生到老师,转型补习员
“村官要和村民是熟人啊。”居委会党支部书记边巴次仁的一番话让刚走出大学校园的张小波茅塞顿开。他开始到村民家里串门,沟通不好,就问村里的老干部,慢慢学会了不少常用藏语,很快拉近了和村民的距离。
从“土色”到“绿色”,转型种植员
考虑到居委会资金困难,没法解决住宿等问题,张小波就和大家在拉萨蔬菜基地的空房里打起了地铺。回到居委会,张小波专门买来蔬菜种植资料,白天泡大棚,晚上泡书海。经过大半年的试验,看到大棚里红艳艳的西红柿,白生生的大萝卜,绿油油的青菜,村民们开心地笑了。
利用红色资源,转型讲解员和副团长
“过去农奴身体虽由父母所生,却被官家占有,纵有身体和生命,却没有做主的权利。”像这样的话,张小波已经说了近2000次,担任陈列馆讲解员的他,在宣讲中更增强了对百姓的责任感。 【详细】
“选择当村官,我无怨无悔!农牧区的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我将在这片广阔的田地上演绎激情燃烧的岁月!”西藏山南地区乃东县昌珠镇克松居委会党支部第一书记张小波在博客里写下自己的豪情。
挖“红色内涵”,铸文化品牌
经过一年的筹备,通过几位当年参与排演老人对剧情、台词回忆的整理和反复推敲,2011年3月25日,话剧《农奴泪》在克松居委会“庆祝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设立3周年”活动中首演,产生强烈反响。此后,该话剧在西藏各地受邀演出20余场,观众达5.6万人次,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和学生的欢迎。
60名村民孩子的“编外老师”
得知这一情况后,居委会其他农牧民群众也纷纷请张小波帮助辅导自家孩子,张小波笑着“照单全收”。慢慢地,学生由1个变成10个,由10个变成20个,最后竟有60多个孩子来听他的课,居委会三间办公室都挤得满满的。【详细】
雪域高原的阳光晒得张小波皮肤红里带黑,他在克松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张小波是西藏山南地区乃东县克松村的一名大学生村官,担任克松居委会党支部第一书记,2008年8月,他从西藏大学毕业就来到村里挥洒青春和热血。
2009年10月,农业部在江苏省华西村举办全国大学生村官培训,创业培训及农村专业合作社建设等课程,让参加培训的张小波茅塞顿开。回到村里,他通过实地调查,决定带领大家种植大棚蔬菜。
就这样,张小波这一两年来愈发地忙。忙着折腾菜园子,忙着到各地去取经,忙着到处协调,想要联系上他不是那么容易,但是到村里的蔬菜基地找他准在。“为了种菜的事,张书记太忙了。他要么在地里,要么在卖菜。”在蔬菜基地学习种植的巴桑卓嘎说。
“村官对我而言,不只是一个称号、一种荣誉,更是一份责任、一个使命。在农村基层这个大熔炉中,我一定会更加认真学习、用心体验、勇于实践,为新农村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张小波说。【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