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干部同时担负着管理和服务的双重职责:他们一方面要将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政策贯彻落实到基层,确保基层工作有序有力;另一方面又必须从群众角度考虑问题,为群众服好务。人们常说“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知易行难,实际工作中处理好两者关系并非易事,而这两者关系处理得如何又直接关系到人们对基层干部的看法。当两者发生矛盾时,到底应如何在实践中将它们统一起来?本期就此展开讨论。 [全文]

深度关注
  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是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缩短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的重要途径。
  时下,广东引进的一批科研团队正在创造新的历史。东阳光药业的创新药物研发与产业化团队,拥有丰富的新药开发经验,开发的6个糖尿病及抗肿瘤新药,全部进入临床1期或2期试验,实现产业化指日可待。
  这只是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整团队成建制引进科技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的一个缩影。目前,该计划已引进57个海内外创新科研团队来粤创新创业。
  抢抓机遇,大力引才,质量第一,成为当前引才的鲜明特点。各地纷纷出台具有特色的引才计划,加大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形成了海外人才回国(来华)创新创业热潮。
  “我有一个中国梦,那是东方神圣的向往。”正如《我的中国梦》歌中唱的那样,到中国去圆梦越来越成为海外人才的共识。各地千方百计为人才搭建实现梦想的平台,重要支柱产业、重大环保工程、重点民生项目,成为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来华)创新创业的主阵地。 [全文]
 
专家视线
解开服务与管理的“结”
    基层干部身处党和政府工作的第一线,“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服务与管理格局,以及“本身一根针,下面千条线”的联结群众地位,使得工作总时时处在“管理”与“服务”的纠结中。如何解决“管理”与“服务”的矛盾?这里既需解决认识问题,也需解决工作方式方法问题。

  先说认识问题。政府对社会的管理,本质也是服务。中央早就明确指出,“管理就是服务”,“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更好地为基层、企业和社会公众服务。”这里说的二者关系,显然“服务”是大的概念,而“管理”只是其中一部分,是另一种服务方式,并从属于前者。

  实际上,政府的服务历来就有两种基本形态:增益性服务与维持性服务。前者在于通过政府行为直接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即“锦上添花”;后者在于使人民生活不致降低,即“免于侵害”。这就和管理学上说的“健康因素”与“保健因素”类似,前一种是使人身体更健壮,后一种是叫人免受“疾病之扰”。大致来说,政府给群众的种种直接服务属于前者,而对社会上的种种丑恶现象、为害人民的种种行为的管制,则属于后者。

  我们由此得出的结论是,管理也是服务,政府该管的事一定要管好,否则就是失职。这样认识问题,管理时就不会畏手畏脚,甚至会坚决果断。这也意味着,服务型政府绝不是“软政府”,更不是“无为政府”。问题在于,我们在进行管理时,要把它纳入服务框架中,一起考量。

  另一方面,在直接服务方面,政府也不应是消极的。有人说,回应群众的呼唤,是服务的最高境界。实际也不尽然。这意味着,响应群众的呼唤虽然正当,也难能可贵,但这样还不够,它仅是工作的第一步。政府积极性的发挥则是第二步。须知,在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日趋多元的今天,群众的呼唤已千差万别,它不仅是分散的,有些也并不总是深谋远虑的。它必须经过政府与群众的反复沟通、协商,并经过一个综合与升华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政府服务绝不是简单一个“回应”便可了事。 [全文]
党员论坛
党员论坛:“批示情结”不可取
   时下,一些地方在考核中有“批示情结”:不管是哪方面工作,不管实绩如何,只要得到上级领导肯定性批示的,考核中就加分,并给予重奖。

    工作干得好,得到上级领导肯定并批示的,考核适当加分,确实能够推动大家出成绩、出经验。但是,为了得到批示,有的单位却“念歪了经”:有的重点不重面,打造“盆景”上报领导;有的不干实事,整天玩“文字游戏”,新瓶装旧酒或编造“经验”,鼓吹成绩;更有甚者,为了将总结的经验递到领导手里,不是到上级编简报的部门“活动”,就是打通领导秘书,搞坏了风气。 [全文]

党员论坛:“责任书”不是灵丹妙药
   有些地方和部门召开的诸如环保、安全生产、森林防火、计划生育等会议上,签订责任书成了必不可少的一项议程。

    签订责任书真的是干好工作的灵丹妙药吗?未必。表面上看,签订责任书轰轰烈烈,但过后常常是冷冷清清。干好工作,从决策到执行到检查最后结束,明确责任主体固然必要,但过多过滥的责任书,让基层疲于应付,最后不得不在数字、汇报上做文章,责任书也就流于形式;另外,如果对某些失职行为的处罚,法律法规已作出了详尽规定,责任书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多余的。 [全文]

党员论坛:帮扶不应成“旋转门”
   当前,各地选派干部包联贫困村,受到基层群众普遍欢迎。但存在一个现象,一些刚被帮扶过并已脱贫的村庄,再次以贫困村身份进入帮扶名单,这样周而复始循环帮扶的现象,就像是推开了一扇贫富轮回的“旋转门”,让一些好村帮扶没有终点,让一些差村与帮扶无缘。

    造成“旋转门”式的贫困帮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懒政思想作怪,一些帮扶单位认为,选择基础较好的村进行帮扶,省事省力,稍作修饰就能体现帮扶成效;二是媚上思想作怪,一些地方故意将好村当差村,确保上级帮扶成效;三是投机思想作怪,一些部门认为,帮扶工作只是搞形式做样子,没人会计较帮扶前后的变化,便投机取巧,应付了事。 [全文]
 
我要发表留言(现有留言: 条)
  • 匿名发表  署名:
  • 验证码:

  •    
  • 留言须知
  • 责任编辑:乔业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