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面布局即將實現,一個更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擺在派駐紀檢機構面前:如何真正實現“派”的權威和“駐”的優勢,實現對駐在部門有力監督。中央和各地紀委通過創新形式、制度,強化問責等方式,力圖避免派駐機構成為“不抓老鼠的貓”,讓派駐干部感到手握“尚方寶劍”。【詳情】

深度關注
  “以前鄉鎮干部削尖腦袋想往縣裡調,現在各種‘好事’都向著基層一線來。”這是近日四川眉山市彭山區彭溪鎮計生辦主任葉文龍發出的感慨,“鄉鎮和基層一線的干部人才工作更安心了,干勁更足了!”
  近年來,四川省委省政府出台一系列人才新政,激勵引導一大批人才向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流動。四川省委書記王東明十分重視藏區和邊遠貧困地區發展和援助工作,勉勵援助干部人才,“進一步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在廣袤大地上書寫人生精彩篇章。”
  “輸血”“造血”並重,藏區人才由幾萬升至近20萬[全文]
 
紅船觀瀾
別拿“不會為”做“擋箭牌”
  既然改革路線圖和具體方案已出,各級干部需做的就是適應新形勢新挑戰,落實好各項改革舉措。如此來看,一些干部“不會為”的理由似乎不太能站得住腳了。
  實際上,一些干部嚷嚷著“不會為”的根子在於,他們習慣於沿用傳統經驗和方式,面對新形勢,學習不夠、鑽研不足,吃不透上情、掌握不了下情,老辦法不管用、新辦法不會用。當前,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前所未有,新常態下經濟發展也在換擋轉型,中央各項改革部署更需快馬加鞭地落地,等不起、慢不得,如果干部以“不會為”為由無所作為,隻會貽誤改革發展良機。【詳情】
一線思考
敢啃轉型硬骨頭
  為政之道,貴在落實。帶領一地干部群眾在實現中國夢的征途上走在前列、干在實處,這是縣委書記的職責所在,更是時代賦予的神聖使命。
  常熟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也面臨著發展速度變化、經濟結構優化、增長動力轉化等各種挑戰。新常態既需要深刻認識、主動適應,更需要積極引領、主動作為,能夠抓住每一次機遇。走准每一步路子,落實每一項工作,發展藍圖才能一步步成為現實。
  發展決策應務實管用。當前,支撐常熟經濟發展的要素發生深刻變化,資源環境約束日益加大,轉型升級已到關鍵節點。作為蘇南模式發源地之一,常熟的村鎮工業星羅棋布,在改革開放之初,我們既成功探索出了“農民離土不離鄉,進廠不進城,亦工亦農”的碧溪之路,但也累積了“家家點火,村村冒煙”的發展難題,231個行政村裡有各類企業上萬家,在今天看來,不僅帶來了污染問題,安全問題也不少。如何讓企業和村庄“分家”,促進產業轉型和集約發展?【詳情】
先鋒足印
陳黎華:讓陽光洒進高牆
  陳黎華工作之細膩,從一個信封即可窺見。
  2010年7月的一天,結束日常工作,陳黎華沒有急著回家,而是到郵局買來信封,將厚厚一封信包好寄出。辦公室有公用的信封,監獄內也有自己的郵政投遞點,為何她要如此大費周章?
  原來,服刑人員練某入獄后自暴自棄、經常惹事,成為陳黎華談心的重點對象。“也不知女兒的成績怎麼樣了……”一次談話中,練某這句無意間的感慨,被陳黎華牢記在心。找到突破口,陳黎華立刻提筆給練某女兒寫了封信,“特意下班后到郵局投遞,就是怕印有監獄字樣的信封會刺激孩子。”【詳情】
黨員來信
黨員來信:莫讓派駐機構成“擺設”
  有朋友在某國企擔任領導職務,但不久前巡視組進駐該公司,結果這位很有前途的年輕領導被調查了。紀委本來派駐了紀檢組到公司,但由於派駐機構與駐在部門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監督作用沒有得到有效發揮。試想,如果派駐人員能夠盡職盡責,抓早抓小,就能挽救很多人,包括這位年輕干部。
  目前,派駐機構在覆蓋范圍、職責定位、考評體系、日常監督等方面還有很多不足,不敢監督、不善監督、不願監督的問題不同程度地存在。【詳情】

黨員來信:派駐監督不可“拉不下面子”

  黨的十八大以來,派駐監督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還存在許多問題,而加強派駐紀檢干部隊伍建設是完善派駐監督的有效方式。
  派駐干部是組織派到駐在部門搞監督的“貓”。是“貓”,就要會抓“老鼠”,敢抓“老鼠”。如果不能忠於職守,對工作中失職、瀆職行為,既不報告又不處置,反而身在其中甚至亂在其中的,必須嚴肅追究責任。【詳情】
 
我要發表留言(現有留言: 條)
  • 匿名發表  署名:
  • 驗証碼:

  •    
  • 留言須知
  • 編輯策劃:喬業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