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常熟市委書記 惠建林
2015年10月13日09:0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為政之道,貴在落實。帶領一地干部群眾在實現中國夢的征途上走在前列、干在實處,這是縣委書記的職責所在,更是時代賦予的神聖使命。
常熟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也面臨著發展速度變化、經濟結構優化、增長動力轉化等各種挑戰。新常態既需要深刻認識、主動適應,更需要積極引領、主動作為,能夠抓住每一次機遇。走准每一步路子,落實每一項工作,發展藍圖才能一步步成為現實。
發展決策應務實管用。當前,支撐常熟經濟發展的要素發生深刻變化,資源環境約束日益加大,轉型升級已到關鍵節點。作為蘇南模式發源地之一,常熟的村鎮工業星羅棋布,在改革開放之初,我們既成功探索出了“農民離土不離鄉,進廠不進城,亦工亦農”的碧溪之路,但也累積了“家家點火,村村冒煙”的發展難題,231個行政村裡有各類企業上萬家,在今天看來,不僅帶來了污染問題,安全問題也不少。如何讓企業和村庄“分家”,促進產業轉型和集約發展?這是轉型中一塊難啃的“硬骨頭”。為此,我們多次深入基層,掌握“原生態”信息,研究出台新政,堅決淘汰落后產能,強力推進村級工業用地整合,把經濟增長建立在提高質量、優化結構、增加效益、降低消耗的基礎上。
發展舉措應切實可行。常熟民營企業雖然數量眾多,但普遍規模不大、層次不高、發展戰略不明。提升常熟民營經濟競爭力,已到了十分緊迫的地步。為此,我們提出了“小巨人”“專精特新”企業培育提升計劃,引導民營企業明晰發展戰略。現在,常熟已培育出行業“單打冠軍”產品90隻,其中30多隻國內市場佔有率超過50%。針對一度出現的幾起較大型企業債務風險,我們沒有回避,對有市場前景、一時經營困難的企業,大力推進並購重組,採取“瘦身”等辦法助企過關﹔對嚴重缺乏市場競爭力和環保不達標的企業堅決淘汰,騰出發展空間。
發展成效應真實可信。對縣委書記而言,縣域事業是接力賽,需要一茬接一茬地苦干,得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既積極作為又量力而行,兼顧好發展速度,更為長遠可持續發展積蓄潛力。在城鎮化快速發展進程中,常熟面臨面廣量大的農村污水治理的難題,為此,我們在全國縣域率先探索,投入30億元建設城鄉污水處理工程。而今,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設、運營、管理和投融資都取得了良好效果。作為“一線總指揮”,我堅信,隻有常熟青山常在、碧水長流、空氣清新,群眾的幸福感才會不斷提升。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做發展的開路人,就應做勇於擔當的實踐者,當身先士卒的實干家,為謀一地發展、富一方百姓盡責盡心盡力。
《 人民日報 》( 2015年10月13日 18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