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專家解讀中央政治局就踐行“三嚴三實”進行集體學習

祝靈君:“嚴”、“實”與“細”、“小”的辯証法

2015年09月14日15:28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踐行“三嚴三實”進行第二十六次集體學習,習近平主持學習並發表重要講話。為深入解讀總書記關於“三嚴三實”的重要論述,正確把握下一步專題教育的方向和要求,本網專訪了中央黨校黨建教研部副主任祝靈君教授。他認為,習總書記在講話中特別提出踐行“三嚴三實”要落細落小,注重細節小事,並就這一要求進行重點闡述。這段講話深刻地點明了“三嚴三實”專題教育的基礎,即把黨風與民風的改善融於點滴積累之中,融於量變與質變的轉換之中,蘊含著深刻的辯証法。

祝靈君提出,強調“嚴”,重在做“微分”,即“防微杜漸”,不斷去掉人身上“負向”的東西﹔強調“實”,重在做“積分”,即“多積尺寸之功”,不斷積累人身上“正向”的東西。

強調“嚴”,首先要善於做“微分”。“明者見危於無形,智者見禍於未萌”。唐代名臣魏征在給唐太宗的《諫太宗十思疏》一文中指出:“凡百元首,承天竟命,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豈取之易守之難之乎?”魏征提出了一個幾千年中國封建統治者最大的難題:為什麼封建統治者做不到善始善終。除了制度因素外,最簡單的原因是執政久矣,容易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缺乏憂患意思、問題意識,對小危、小禍不予重視,或者修身、修心不能有恆,結果小問題釀成大問題,大問題變得不可收拾。難怪清初順治皇帝對自己任命的官員有如下評價:“督撫初用,各各多有好的,日久年多就變了。”

毛澤東在1913年的《講堂錄》手稿中指出:“人立身有一難事,即精細是也。能事事俱不忽略,則由小及大,雖為聖賢不難。不然,小不謹,大事敗矣。”其實,一名領導干部的蛻化變質往往都是從生活作風不檢點、生活情趣不健康開始的,往往都是從吃喝玩樂這些看似小事的地方起步的。如果領導干部生活作風上不檢點、不正派,在道德情操上打開了缺口,出現了滑坡,那就很難做到清正廉潔,很難對社會風氣起到正面引導和促進作用。權力用得好可以用來干大事,為人民謀利﹔用得不好就會被污水沾染,不知不覺變成“溫水煮青蛙”。黨員干部善做“微分”,必須解決好“善始善終”的問題。如果平時不刻意“慎獨”、“慎微”,不注意防范“找上門來”的錯誤,老是懷著僥幸心理去為不可為之事,非栽跟頭不可。

強調“實”,還要善於做“積分”。《論語·顏淵》中子張問政,孔子回答:“居之無倦,行之以忠”﹔劉備在《蜀國志》中對劉禪諄諄教誨:“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曾文正公家書》、《曾文正公日記》反復強調:“精神心思,愈用愈靈,用心則小物能辟大理”,“士要轉移世風,當重兩義:曰厚曰實。厚者毋忌人﹔實則不說大話,不好虛名,不行架空之事,不談過高之理”。這些古代箴言都講明了一個道理——“天下大事必成於細”。

鄧小平同志曾經指出:“我們的事業總是要求精雕細刻,沒有一樣事情不是一點一滴的成績累起來的”。其實,修身養德也罷,律己律人也罷,謀事創業也罷,每個人的生活都是由一件件小事組成的,養小德才能成大德,積小才方可成大才,聚小業后能謀大業。日積月累,人身上的好思想、好品德、好業績就會越來越多。黨員干部善做“積分”,就必須形成“積小成多”的思維定力,明白是非明於學習、境界升於自省、名節源於修養、腐敗止於正氣的道理,從小事小節上加強修養,從一點一滴中增強才干,才能始終保持共產黨員本色。

祝靈君解讀認為,“嚴”和“實”的立足點都在“細”與“小”。當前,在全黨范圍內推行的“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既是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延展深化,也是黨員干部底線思維的經常性訓練平台。黨中央部署這次專題教育並沒有“高、大、上”的要求,隻不過要求黨員干部積平時之功、盡終生之力,習慣成自然,在修身養德、律己律人、謀事創業等方面多做“微積分”罷了。這條辯証規律不但對黨員干部適用,對普通群眾也適用。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秦華)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秦華、閆妍)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