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试行)》。这一规定特别针对干部能上不能下这一老大难问题,尤其是怎样把那些没有大过、没有严重违纪违法行为,但在其位不谋其政、能力素质不适应的干部调整下来,作出了明确规范。此举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引起广泛关注。
  近年来,各地各部门按照中央要求和部署,在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探索。

浙江:两年调整千余名干部

安徽:“太平官”没了市场

黔西南:干部不胜任,召回!

党建周刊封面(2015)

深度关注
  “到处都在推行‘三改一拆’‘五水共治’等重点工作,就我们镇看不到成效,环境还脏乱差!”前不久,浙江金华市某镇群众对上级督查组和相关媒体栏目反映该镇党委书记不作为。金华市纪委、市委组织部迅速介入核查,认定该镇党委书记不称职,作出免职处理,并对相关的6名镇党委班子成员、4名镇机关干部和1名村干部进行问责处理。 
  2013年起,为培养一支过得硬的干部队伍,浙江在“能上能下”上动真格:干部队伍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所谓“下”包括几种:领导职务改非领导职务,重要岗位调到非重要岗位,降职和免职。   
  为此,浙江省委提出17条具体措施,将不适宜担任现职领导干部列出5类21种情形,考核和管理重点在管早、管小、管在平时,及时发现、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 [全文]
 
红船观澜
“下”了之后怎么办
  领导干部能上能下,既是现代政治的基本特征,在中国也有传统文化支撑。但为何长期以来难以“下”来?细究之下,主要有几种心理作祟:有的认为降职免职便“无颜见江东父老”,产生“面子心理”;有的认为奉献一生突然被免心中不平衡,产生“失衡心理”;有的认为自己“下”不是因为工作能力差而是被故意整下去,产生“仇恨心理”;有的被免之后自暴自弃、理想信念动摇、误入歧途,产生“堕落心理”……
  无论是哪一种心理障碍都会影响“下”者的心态,导致不认真上班,甚至进入“准退休”状态。可见,“下”了之后怎么样,考验制度的执行实效。
  培养一名领导干部不容易,对“下”后“破罐子破摔”“准退休”等现象,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和管理,能上能下的制度价值就没有完全实现。【详情】
前沿观察一
安徽:“太平官”没了市场
  “6月2日,合肥大雨,上午走访全区7个防汛点,随后赶到老旧小区整治现场并在工地吃饭,下午协调区里大建设项目推进……”这是安徽合肥市瑶海区住建局局长王闯一天的“做事档案”,从2010年开始,瑶海区就把对“做事档案”的考核作为科级以上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如今已经扩大到全区1000多名干部。
  “做事档案” 接受群众监督,成为反映干部努力程度、工作成效和实际变化的“工分簿”,干得好提拔,干不好诫勉谈话直至“摘帽子”,瑶海区从严从实考准干部,正是安徽力破“官本位”,治庸、治懒、治散,完善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用人机制的一个缩影。
  2013年底,安徽出台《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领导干部暂行办法》,直指庸懒散“混日子”、作风差的领导干部,过去“不出事”就能当“太平官”的想法彻底没了市场。【详情】
前沿观察二
黔西南:干部不胜任,召回!
  37岁的王琴(化名)这半年养成一个习惯:每读到一条与自己工作相关的新政策就记录在随身携带的小本上,不时翻看,在旁边做些备注。习惯的养成源于今年1月被县里“召回”的一次经历。
  2014年11月,贵州省教育厅专项检查组发现册亨县教育局学生资助系统管理混乱、监管不力,导致学校未按月发放资助金。2015年1月,册亨县教育局对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负责人王琴作出警告处分的决定,并将她列为不胜任现职干部召回管理对象。   
  “这次召回对我是一种警醒,是事情还没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前一种有效的处理方式。”王琴说,“被召回”后工作状态发生了“质变”。“注重学习”“认真负责”“吃透政策”,是目前单位同事对王琴的普遍评价。【详情】
党员来信
用好能下“制度筛”   
  作为“把筛人”,组工干部也得做到稳得住、把得牢,始终公道正派,保持对干部、对事业、对群众负责的态度,多种渠道抓好考察核实,全面了解、掌握干部情况。
让干部“下”得“名正言顺”   
  某单位年度考察时,不少人都反映一名干部能力一般、工作不积极。组织部认为虽然这名干部群众意见比较大,但他没犯什么大错,不能降职。最后,通过让其平调到其他部门任闲职。 
不能一“下”了之     
  有名干部免职处分后,再没来上班,单位也没再安排他具体的工作,平时也没过问他的情况,基本上任其游离于组织之外。这种一“下”了之的情况,在一些地方较为普遍。【详情】
 
我要发表留言(现有留言: 条)
  • 匿名发表  署名:
  • 验证码:

  •    
  • 留言须知
  • 责任编辑:王金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