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

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堅守在改革發展的主戰場、維護穩定的第一線、服務群眾的最前沿,對群眾感情真摯、為民辦實事、深得群眾擁護——他們就是基層干部,生活在最基層,工作在最基層。為充分展現基層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本網特開設“最美基層干部”專欄,將陸續推出一批優秀基層黨員先鋒,與廣大網友一起走進他們,感受他們。
  本期先鋒人物為廣西百色市凌雲縣泗城鎮隴雅村黨總支書記吳天來。若是站在人群中,旁人可能都不會多看他一眼。但就是這麼一位不起眼的農民,憑著一片赤誠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愣是把“絆腳山”變成了“聚寶盆”。

吳天來:“絆腳山”變成“聚寶盆”

    隴雅村地處桂西北溝壑縱橫的大石山區,素有“九分石頭一分地”之稱,村民們也戲謔地把四面環繞的座座石山稱為發財致富的“絆腳山”。上世紀90年代,他們靠著在山窩裡種玉米、紅薯等傳統農作物維持生計,日子一天挨一天過。
  當時,吳天來憑借智慧和勤勞,攢下60多萬元,成了村裡的首富。然而,看著鄉親們繼續在苦裡熬,他心裡不踏實,“一個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吳天來要求入黨,還要當“頭兒”,帶著大伙兒致富。1999年,他接過了村支書的擔子。
  脫貧致富要有突破口。吳天來通過調研,發現石山適合種桑養蠶,且效益還不錯,於是決定大力發展桑蠶業。“多少年都在土裡刨食,種桑養蠶能行嗎?”“家裡本來就窮,錢打水漂誰負責?”……群眾有顧慮,吳天來決定“第一個吃螃蟹”,拿自己做實驗。2002年,他騰出自家的10余畝地種植桑樹,建立小蠶共育室進行試養。一年下來養蠶16張,總收入1.5萬元。
【詳細】

“大山的脊梁”吳天來:挺直腰杆帶領群眾共同富裕


 

  他是桂西北喀斯特大山中的一位農民,曾經身無分文的走在打工回鄉的路上,不甘貧窮的他憑借過人的膽識,成為聞名十裡八鄉的致富能人,然而,“一個人富不算富,全村富起來才是真的富”,吳天來的故事才剛剛開始。
  站在廣西百色市凌雲縣泗城鎮隴雅村村部所在地隴堆屯的中央,仰望蒼穹,四壁是山,隴雅村的村民世世代代生活在大山坳裡。上個世紀90年代,有地質學家來此考察,留下這麼一句話:隴雅環境惡劣,根本不是人類生存的地方,這種地方的農戶如果不搞異地安置,永遠走不出貧困。
  “我不信!”吳天來略帶固執地說,“隻要有人帶頭,一定能把村子建好。”那個時候的吳天來是個商人,在全村還點著煤油燈的年代,他已攢下近百萬元的個人財富。隴雅村300多戶人家散居在42個不通路、不通電又嚴重缺水的自然屯裡,要使村民脫貧致富,首先要解決基礎設施問題。【詳細】

吳天來:為了生存,永不放棄

  “我不想再出名了!”廣西凌雲縣泗城鎮隴雅村黨總支部書記吳天來碰到前來採訪的記者時,直言不諱地說,“你們老報道我,領導干部來視察、調研的多了,我就沒有時間為群眾做事了,老百姓就會說這個人驕傲了,叫不動了。”
  從縣城出發,要經過半個多小時的崎嶇山路才能到達大石山深處的隴雅村。走進這座四面環山的村庄,家家戶戶都住在小洋樓裡,村裡的水泥路干淨整潔、四通八達,讓人很難想象10多年前,這裡還是個交通閉塞、水電不通、滿是茅草房的窮山村。
  現年55歲的吳天來,高中時曾因貧困輟學,返鄉后他通過開採銻礦,採收和種植藥材攢了些錢,成為村裡率先富起來的人。
  1995年,凌雲縣97%的村都通了電,由於拉電的資金和線路無法落實,摸黑的隴雅人隻能干著急。一次黨員會議上,當時還不是正式黨員的吳天來大膽拿出早已想好的線路安排方案,表示費用自己預先墊上,“燈亮了再付錢!”【詳細】

 

吳天來先進事跡


 

  在吳天來的帶領下,隴雅村山變綠了、村變美了,人也變富了,一條條寬闊的公路連接著千家萬戶,一棟棟漂亮的樓房掩映在青山綠樹中,隴雅成了名副其實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范村。
  吳天來舍小家為大家,致力於解民之困,帶領群眾修建了總容量為12000立方米的大水池, 修通11條27公裡長的屯級公路,架設了93.6公裡的高低壓電路,解決村民行路難、飲水難問題,使隴雅村民結束了點煤油燈,沒見過電燈電話的歷史。他致力於幫助群眾脫貧致富,調整產業結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全村100%的村民解決了溫飽,100%的農戶住上了瓦房,100%的農戶用上了電燈,100%的屯修通了公路,65%的群眾安裝了電話。他無私奉獻,幾年來,他為貧困農戶無償捐款5萬多元,為村公益事業墊資60多萬元。1999以來,先后榮獲自治區勞動模范、全區優秀共產黨員、全區十佳村黨支部書記,全國扶貧貢獻獎、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和全國勞動模范等榮譽稱號。【詳細】

群英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