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先锋人物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副院长黎介寿,他从医60多年来,始终忠诚党的事业,恪守党的宗旨,以坚韧不拔之志勇攀医学高峰,为党和军队的医疗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一位年近九十的老人,每周上6天班、上半天院士门诊、进行2次教学查房、指导数台手术,有时外出讲学、参加学术会议……七月中旬,烈日炎炎,这是记者所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副院长黎介寿现在的生活状态。
从医60多年,黎介寿“一根肠子走到底”,成为我国肠外瘘治疗的鼻祖、临床营养支持的奠基人和亚洲人同种异体小肠移植的开拓者。上世纪50年代,国际上肠疾病死亡率很高,我国治疗水平也很低,他立志为国争光、为民解难。为了攻克小肠移植这一医学难题,黎介寿把铺盖搬进动物实验室,潜心研究了1900多个日日夜夜。他相继完成了亚洲人首例“小肠同种异体移植术”、“肝肠联合移植术”等……【详细】
·时代先锋:仁心院士黎介寿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副院长黎介寿
“我是黎介寿,病人还有希望,赶紧送过来!”对常德青年刘炳炎和女朋友李立平来说,这也许是世界上最动听的声音了。
2010年11月20日,刘炳炎和李立平正筹备婚礼,刘炳炎患上了急性胰腺炎。仅2天时间,胰腺脓肿、破裂出血、多次出现呼吸困难和休克症状,当地两所医院先后下发出12次病危通知。
辗转中,他们打听到南京总医院黎介寿能治这个病。但胰腺炎患者转运时间不能太长、途中不能颠簸。正当李立平六神无主时,她突然接到黎介寿的电话。这个决定,是黎介寿长时间与湖南当地医院网上会诊后,慎重作出的。
2011年1月25日,SOS国际救援飞机飞抵南京,黎介寿已等在重症病房门口。引流、血透、手术…… 一个个早已深思熟虑的治疗方案,紧张有序地展开。手术取得成功,5天后刘炳炎从昏迷中苏醒,48天后,他获得了新生。去年5月1日,两位年轻人步入了婚姻殿堂。【详细】
“个人的成长进步,与民族命运、国家前途休戚与共。”这是黎介寿常常说的一句话。改革开放之后,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的科研条件越来越好,在全军医院中首家设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引进了许多世界尖端的医疗设备,他领导的科室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军队“重中之重”学科。
“国家的前途命运改变了,科研条件好了,要抓住机遇做点事。”黎介寿内心一直有这份紧迫感。他许多创造性的科研成果,都是在60岁之后完成的。
1985年,一位因腹腔大出血、整个小肠被切除的13岁小姑娘被抬到黎介寿面前。为了止血,孩子的肠子只能用两把血管钳夹住,她绝望的眼神让年已花甲的黎介寿感到心碎。孩子的爷爷跪在地上,苦苦哀求黎介寿救救孩子。救孩子的唯一途径,就是移植小肠。然而,当时我国医学界还没能攻克这一难题,黎介寿也束手无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小姑娘死去。
无比的心痛让他横下一条心,一定要攻克小肠移植这一关!【详细】
怎么把瘘口补起来?他在病人床前,一观察就是一整天,肠瘘病人身上散发着阵阵恶臭,别人都喘不过气来了,他却不管这些,还打趣着说自己都成司马迁了,天天都在记史(屎)。
有一天,灵感来了。他发现有医生用胶水粘合开裂的笔套,一个念头从脑海中闪过:能不能用胶水把肠子的瘘口粘起来?
这个念头让他兴奋,也让他担忧。毕竟,胶水是化学物质,用来补肠管不管用?对人体是不是有副作用?
那一天,他走进自己的房间,关上房门。准备好碘酒、药棉、纱布、胶水,捊起左腿的裤管,用手术刀在自己的大腿上划开一条两寸长的大口子。冷静的他,用事先调好的胶水,涂在伤口处。
一天、两天,伤口愈合了!
不过,刚开始的补肠手术却失败了。大腿上的肉因为运动少,好补,但肠子却不断蠕动,乳胶刚补上,一动就掉了。【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