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建

矢志追梦的赤诚院士——记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副院长黎介寿院士(上)

查金忠 高铭华 杨晨
2013年07月22日09:08   来源:南京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黎介寿观看影像资料 倾听医生对病案的分析

【编者按】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副院长黎介寿,从医60多年来,始终忠诚党的事业,恪守党的宗旨,践行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把矢志不渝跟党走作为毕生追求。他以坚韧不拔之志勇攀医学高峰,为我国医疗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他赤诚服务、为民造福的大爱情怀,甘为人梯、敬业奉献的崇高风范,浓墨重彩地彰显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今天起,本报刊发黎介寿先进事迹长篇通讯,敬请读者关注。

黎介寿,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副院长、全军普通外科研究所所长。他在国内最早从事肠疾病治疗研究,硕果累累,被国际公认为“全世界研究肠道时间最长、最有成就的人”,今年已89岁高龄,仍活跃在医疗和科研战线的最前沿。

岁月流转,世事变幻,在60多年从医生涯中,他始终对党一片赤诚之心,在医学研究的道路上不断攀登,殚精竭虑,培养出一批批医学精英,挽救一个个垂危生命。把个人的价值追求融入到党的伟大事业中,这就是黎介寿心中最美好的中国梦。

矢志三十年

黎介寿说,几十年来,他最正确的选择,就是坚定地跟随中国共产党。而他对党的认同和追随,是在人生磨练和考验中逐步坚定的。

这位耄耋老人的人生历经坎坷。13岁时,父亲去世,他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当过小工,摆过地摊,靠勤工俭学读完小学和中学。1937年在长沙求学时,日军的飞机在天上扔炸弹,同胞们在身边倒下,就读的中学在大火中烧为灰烬。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在他心底烙下深深的创伤。医学院毕业后,他到国民政府南京“中央医院”实习,看尽了国民党统治下的社会动乱,民众穷困潦倒。因此当国民党败退,医院动员他去台湾时,他打定主意,毅然留下来。

“我永远记得,南京解放前一天晚上,我和弟弟黎磊石还在议论着我们的前途。第二天清晨,我走出医院大门,看到大街两旁睡满了穿着单衣、荷枪实弹的解放军。与几天前还在这里打人骂人的国民党兵形成鲜明对比。从那时起,加入共产党,为新中国出力的愿望,就在我心中发了芽。”黎介寿说。

1949年冬天,黎介寿郑重写下第一份入党申请书。由于“出身”问题,他的申请没被批准。但他对党的信仰却一直没有动摇,一如既往地勤奋工作,在医疗战线上默默奉献,潜心于胃肠外科疾病的治疗与研究,取得一个又一个突出成绩。

文革中,他被带上“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撤销了科室副主任的职务,苦心经营的实验室也被人砸了。在黑白颠倒的岁月里,很多人顶不住,放弃了对事业的追求。但黎介寿没有止步。一次,上级指定他为一名干部治疗肠外瘘,他摸着石头过河,探索出正确的治疗方法,经过4年治疗,使病人转危为安,并且治愈。但由于“政治上的需要”,他的学术观点被当成“错误的意见”。尽管这件事让他很委屈,但依然没有动摇他对党的信仰,他坚信,历史的车轮一定会向前进,个人的努力不会被埋没。20年后的1990年代,他的研究成果终于在国内外学术界得到认可。

改革开放后的1979年,黎介寿终于如愿以偿,站在党旗下,宣誓加入中国共产党。那一年他已55岁。为了这神圣一刻,他整整追求了30年。“这辈子,我站过很多领奖台,但从来没有像入党时那样激动万分、刻骨铭心。跟着共产党走,是我一生最重要、最正确的选择。”黎介寿深情地说。

花甲再出发

“个人的成长进步,与民族命运、国家前途休戚与共。”这是黎介寿常常说的一句话。改革开放之后,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的科研条件越来越好,在全军医院中首家设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引进了许多世界尖端的医疗设备,他领导的科室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军队“重中之重”学科。

“国家的前途命运改变了,科研条件好了,要抓住机遇做点事。”黎介寿内心一直有这份紧迫感。他许多创造性的科研成果,都是在60岁之后完成的。

1985年,一位因腹腔大出血、整个小肠被切除的13岁小姑娘被抬到黎介寿面前。为了止血,孩子的肠子只能用两把血管钳夹住,她绝望的眼神让年已花甲的黎介寿感到心碎。孩子的爷爷跪在地上,苦苦哀求黎介寿救救孩子。救孩子的唯一途径,就是移植小肠。然而,当时我国医学界还没能攻克这一难题,黎介寿也束手无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小姑娘死去。

无比的心痛让他横下一条心,一定要攻克小肠移植这一关!

军队和医院对他这一前瞻性课题给予了大力支持,专门进行课题立项,为他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

从那时起,黎介寿就把铺盖卷搬进动物实验房——猪圈,开刀、观察,不间断地记录和分析动物实验的每个数据。

实验室内到处散发着刺鼻的粪便味道。黎介寿和学生们却夏天挥舞着蒲扇,为猪驱虫消暑;冬天拎着煤炉,为猪生火取暖。学生们心疼地称他为“猪爷爷”。这样的日子整整持续了4年多。

动物小肠移植手术成功的标志是成活100天,他多次遭遇功亏一篑的打击:一头术后已成活80多天的猪腔静脉管突然脱落,没能抢救过来;另一头猪手术后活了97天,却在只差3天就成功的当口死去。

无数次失败像一根无情的鞭子,抽打在他身上。失败,实验,再失败,再实验……

1992年2月14日,黎介寿终于取得了猪同种异体小肠移植的成功。这位68岁的“猪爷爷”终于结束了2000多个与猪相伴的日子。1994年3月12日,一段250厘米的小肠被成功移植到患者杜新平的腹腔内。这不仅是国内首例,还实现了亚洲小肠移植“零”的突破。

作为全世界研究肠子时间最长的人,黎介寿从肠缺血、肠外瘘开始,继而由短肠综合症、肠移植、肠黏膜干细胞移植这样一个主轴,逐渐衍生出29个课题,为患者撑起一把繁茂的生命保护伞。2011年,他倾注大量心血主持攻关的“肠功能障碍的治疗”,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现在,我们在肠道疾病治疗上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我们也经常应邀出去讲学,在国际学术论坛上发出中国的声音。这些历史性的变化让我明白,国际国内对我们在肠道疾病研究上给予的掌声,不仅仅是给我个人的,更是对我们国家整体医疗水平的肯定。”黎介寿说。

俯身为人梯

曾经有人问黎介寿,你最大的幸福是什么?他说,能为党和人民做点事,为病人解除痛苦,为医学培养一些人才,就是最大的幸福。

如今,步入人生暮年的黎介寿,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培养医疗卫生事业的骨干和精英中去。

这是一组令人心动的数据:从医60余载,先后带出300多名博士、硕士;全国50多家省级大医院的普外科主任是他的学生;李宁、朱维铭、李幼生、任建安……一支老、中、青梯次搭配、充满活力的“黎氏人才方阵”,已经屹立在他身后。

“为祖国和军队医学事业培养人才,他站着是架梯子,躺下来是座桥。”学生赞美他的这句话,深刻诠释了黎介寿的人梯精神。

而这,是他对党和国家事业更深层的使命和担当。

他对学生要求很严格。

“大弟子”李宁回忆起多年前的一件小事。黎老有个习惯,每天吃完晚饭后,都要到病区转一圈,看看危重病人的情况。一天,轮到李宁和另一位专家顾寿年值守病区。而当晚,总院后勤将为职工家属放映一部他们期盼已久的精彩电影。既担心被老爷子发现,又舍不下电影,一直矛盾到开场前5分钟,他们终于按捺不住,安排好病区后飞奔往电影放映场。“我抱着一种侥幸心理,说不定老爷子会在电影放完之后才来。”

这点小聪明没能逃过黎介寿的眼睛。电影刚开场不久,屏幕上忽然打出一行字:“李宁顾寿年速回病区”,众人哄笑。李宁只好惭愧地溜回病房。原来,黎老到病房后看见弟子“溜号”,一个电话打过去,把他们“抓”了回来。

严格之外,对于弟子们的发展,他是“总设计师”,为他们选择正确的发展方向。

博士江志伟是黎介寿赏识的学生,一心只想多做手术,将来成为令人羡慕的“一把刀”。但黎介寿对他说,肠营养支持在国际上是个新课题,国内还是空白,让他去把这一块填补起来。刚开始江志伟虽然有些想不通,但还是全力以赴投入研究。没想到,越研究越有滋味,这个课题取得了重大成果,江志伟也成了全国知名的专家。他感慨:“老师用心良苦,按照他设计的路子向前走,我才有今天的作为。”

据统计,经黎介寿修改发表的2000多篇论文,没有一篇署上他的名字;他以第一作者身份参与的科研课题,发表时排名经常在最后;临床上碰到有价值的病例,他总是在周密制定手术方案后,把年轻人推上前台,自己在一旁打“下手”;25年来,他坚持给南京大学医学院的本科生上课,被医学院授予唯一的教书育人终身成就奖……他一生获奖无数,最看重的却是“全军科技创新群体奖”,因为这说明,党和国家的医疗事业后继有人。

“共产党人的信念不是虚的,它是最现实的、最生动的,需要用行动做出最坚定、最有力的回答。尽管我已步入人生暮年,但为了实现‘中国梦’,我愿意生命不息,奋斗不止。”黎介寿说。(记者 查金忠 通讯员 高铭华 杨晨)

(责编:杨媚、权娟)


相关专题
· 人物事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