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援疆干部講述新疆故事

聆聽坎兒井千年的水聲

孫士宏

2015年08月11日09:11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自從踏上新疆這片神奇而廣袤的土地,古老而又神秘的傳說就不絕於耳,仿佛間悠長的歷史一下子變得鮮活起來,眼前的每一片土地都具有獨特的親切感、滄桑感和厚重感。游走在歷史與現實之間,我虔誠地感受著、觸摸著歷史的片段,如同穿越了時光的隧道,整個人也變得充滿激情與好奇。集聚荒原上勞動人民的智慧、極具神秘色彩、充滿血淚的浩大工程坎兒井,就是諸多神秘新奇傳說中的一個。

汽車在高速公路上飛馳,透過車窗,在漫漫戈壁和廣闊綠洲之間隆起的無數個土包引起了我的注意。它們星羅棋布,形如小火山堆,錯落有序地延伸至遠方。當地的人說,這些土包就是坎兒井的豎井口。倘若是冬天,還能看到一股股熱氣從排列整齊的錐形土堆中徐徐噴出,看上去如一抹抹淡淡的白紗在大戈壁飄逸,裊裊娜娜,仿佛在夢游仙境。自此,坎兒井的名字深深地烙在我的腦海裡,盡管我曾多次查閱文字資料與圖片說明,還是沒有辦法理解坎兒井的智慧神奇所在,心想有機會一定親眼目睹它的究竟。

帶著對坎兒井的無限憧憬和向往,終於在春末夏初一個晴朗的午后與坎兒井謀面。從哈密開往二堡的維族司機玉素甫,熱情地將我們送到了一個位於小村庄裡名叫塔庫坎兒井的門口。一路上的欣喜沖散了道路曲折帶來的顛簸和疲勞。盡管這次見面來得倉促,但內心很激動,仿佛要開始一次盛大的武陵人桃花源之行。

在茂盛蒼翠樹林掩映之中的塔庫坎兒井顯得低調而有內涵,未入其門,先聞其聲,清澈的流水從彎曲的溝渠中潺潺流出,像一位老人在緩緩地訴說著坎兒井歷史的滄桑、過去的輝煌和現在的歡快。久已不見河流的我,見了流水就倍感親切,蹲在渠邊洗洗臉精神頓覺舒爽無比,好像是坎兒井水還有美容養顏之功效,掬一捧水入口,絲絲冰涼甜意十足,直沁入身體的每一個器官,舒坦愜意。

沿著溝渠往裡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個穿著簡單而又精神抖擻、挽著褲腿、扛著坎土曼和籃筐工具、挖掘坎兒井的維族勞動人民的塑像,在午后燦爛耀眼的陽光中,在蔚藍的天空映襯下,他顯得那麼高大、樂觀與向上,深邃智慧的目光之中分明充滿著對生命的熱愛之情,這不就是我們一直歌頌的與干旱環境作斗爭、充滿智慧的西北民眾麼?

在塑像旁,是一個碩大的蓄水池,當地居民稱作“澇壩”,用以調節四季水量,這也曾經是村裡的大水缸。如今全村人都吃上了自來水,“澇壩”僅僅供農業灌溉之用。“澇壩”邊上,花草錦簇,樹木蔥蘢,涼風習習,湖光山色,美不勝收﹔“澇壩”裡許多小魚正在輕盈地游泳,自由自在。在“澇壩”注水口處,盡管注水口不大,但水流湍急,如同小瀑布傾瀉而下,在“澇壩”裡揚起朵朵白色的水花。

繞過一棵長勢旺盛、有幾百年樹齡、見証坎兒井歷史的老桑樹,繼續向前走,溝渠在旺盛的草木處蜿蜒,盡管看不到全貌,卻能清晰地聽到流水的聲音。正陷入遐想與陶醉之際,一個拿著葫蘆取水、翩翩起舞的維族姑娘塑像出現在眼前,也許這裡就是坎兒井的暗渠與明渠交界之處了。

進入一個洞穴,也是為了讓人看得方便看得真切,對坎兒井的暗渠進行了后期加工和維護。坎兒井暗渠上方的四周土層都已拓寬,為了安全考慮還用鐵架子進行了加固,規整寬綽如同現代化都市裡的地鐵通道,暗渠溝邊都架上了一層厚厚的玻璃。燈光琉璃之中,坎兒井水在腳下流淌,百多米的長廊行走,讓人仿佛間脫離了凡塵邁入了古代。在坎兒井玻璃走廊的盡頭,我看到了坎兒井暗渠的真面容,揭開坎兒井那神秘的面紗。暗渠洞口狹窄,僅能一人彎腰進出,土層上有些許的潮濕和涼意,裡邊黑漆漆的,什麼也看不清楚。但正是這暗渠的出水口和地面的明渠連接,才能把幾十米深處的地下水引到地面上來。我隻能想象著,眼前的彎曲而又黑黑的通道,在地底下幾十米深處一直延伸到天山腳下,如同地下的“長城”。

坎兒井絕對是一個靠人力世世代代挖掘的龐大工程。遙想那悠遠的年代,為了找水,一代又一代的西北勞動人民穿越茫茫戈壁,啃干馕吃硬饃,挖起了坎兒井,他們用坎土曼、鑿子等工具工具一點點地在岩石土層上給水開道,一寸一寸向前掘進,那是何等的艱難和緩慢,需要多少人流血流汗啊!很難想象,古代勞動人民是在一個什麼樣的情況下做出挖掘坎兒井的決定的﹔也很難想象,在沒有現代化設備的情況下,古代勞動人民是怎麼完成這浩大的工程的。可以斷定,坎兒井不是幾個月或幾年能完成的,也許都是祖輩開始挖坎兒井,孫子輩、重孫輩才能喝上水。資料上記載,古代勞動人民都是在狹窄的空間裡用簡單的工具挖掘,靠油燈的微弱亮光,用簡單的工具挖掘。我不知道“愚公移山”的傳聞是不是真的,但是西北勞動人民挖掘坎兒井的事實就在眼前。千百年來,令人驚奇的這項偉大的工程,就是靠坎土曼、井繩、吊筐和油燈這些最原始的勞動工具挖鑿而成!

登上暗渠上方十幾米高的土堆,我真正地感受豎井的魅力,也讀懂了豎井的意義。坎兒井的豎井是開挖暗渠時供定位、進入、出土、通風、疏導之用,現在的井口土質硬朗,為了安全,豎井的井口都進行了掩蓋,但是井口的標志非常明顯。站在坎兒井豎井口的蓋子上,向遠方看那一個個突起的地方,這些土堆像珍珠串結的項鏈,閃耀著神秘和青春的活力,印証著吃苦耐勞的各族群眾。我想象著如果從高空俯視,在浩瀚的戈壁灘上坎兒井井口連綴的美,但是又很難想象,各個井口下面的暗渠是怎樣准確無誤的連通起來的,也許這就是古代人運用兩點一線“木棍指向定位”、油燈置於挖掘者身后挖掘背影的“油燈定位”的智慧與創新所在之處吧!

我毫不懷疑坎兒井與長城、京杭大運河並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工程,也不懷疑新疆坎兒井與四川的都江堰、廣西的靈渠並列,被譽為中國古代三大水利工程。通俗地講,作為綠洲文明的象征,坎兒井的奇特之處在於,它是修在地下的龐大的水利工程,它不像長城那樣有裸露於外的雄壯外觀,就像現代化城市裡面的地下橫七豎八的管網系統!當長城早已失去其軍事價值,大運河不再是經濟的大動脈時,坎兒井還在默默地灌溉土地,滋潤著綠洲,低調而有內涵。

新疆的干旱,是眾所周知的,天山上有常年化不完的冰雪好像也是一種常識。在久遠的年代,人們一旦想要在這裡生存下來,就不得不想著如何引來生存之水。水是生命之源,對於處於戈壁荒灘的人們來說,權利的象征也許不是擁有多少財富,不是良田萬頃,不是多少頭牛羊,而是手中掌握多少坎兒井。坎兒井充分利用天山雪水、地下滲水,將一渠清清的流水,四季不斷、晝夜不息地送到干旱的村庄,一路上發出潺潺的響聲,像一把熱情的熱瓦甫樂器在不停地彈奏,用那美妙的琴聲讓千裡荒原變成綠洲,使這片干旱的土地有了飄香的瓜果、碧綠如珍珠般的葡萄、草場上雲朵樣飄來飄去的牛群羊群,也成了古代中西文化交匯之地。

靜靜聆聽千年的水聲,穿越古今,感慨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同時,我也完成了一次不尋常的體驗。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還有很多難以想象的傳說,但我相信也許在腳下的土層中就有汩汩流淌著的坎兒井井水。(作者系河南省對口支援兵團第十三師援疆干部)

相關鏈接:

走過新疆的大美四季

阿孜古麗

阿力賣羊記

烏斯曼大叔

哈巴河的姑娘

同心兄弟足球夢

九龍江和木壘河在天山腳下的約定

村裡來了“編外教師”

重現藍天白雪

多彩新疆,在最美的季節遇見你

童話邊陲 魅力津城

基層干部的楷模——師延林

遠上昆侖第一哨——神仙灣哨所

新疆民族舞蹈的精靈

美麗的喀什“姐妹花”

惠遠古城:終將消逝的煙塵

砥礪在祖國的西北角

國境線上的母親

盛開在戈壁灘上的鮮花

“蘋果城”裡故事多

喀什,詩意流淌

信息夢 紅盾情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趙娟、秦華)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