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加強社會建設,為什麼必須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
人是社會的主體,是社會發展的最終目的,而民生問題又是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民生問題解決的如何關系到社會的穩定和政權的興亡,因此,加強社會建設,民生問題是中心,更是重點。在我國,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目的,搞好民生建設,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努力讓人民過上更好生活,才能實現社會的和諧、穩定與發展。
42.加強社會建設,為什麼必須加快推進社會體制改革?
體制機制問題是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的問題,加強社會建設,包含方方面面,健全的與之相適應的社會體制,是有效調節各種關系,加快社會建設的保障。當前,在社會建設的過程中,體制方面還存在一些不適應、不完善的地方,阻礙了社會建設的進程,因此,加強社會建設,必須加快推進社會體制改革。
43.如何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就要在堅持黨的教育方針下,全面實施素質教育,辦好學前教育,均衡發展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 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積極發展繼續教育,完善終身教育體系。大力促進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資源,重點向農村、邊遠、貧困、民族地區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水平,積極推動農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鼓勵引導社會力量興辦教育。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44.如何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
就業是民生之本。要貫徹勞動者自主就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和鼓勵創業的方針,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和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鼓勵多渠道多形式就業,促進創業帶動就業。加強職業技能培訓,提升勞動者就業創業能力,增強就業穩定性。健全人力資源市場,完善就業服務體系。健全勞動標准體系和勞動關系協調機制,加強勞動保障監察和爭議調解仲裁,構建和諧勞動關系。
45.如何千方百計增加居民收入?
增加居民收入,必須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顧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多渠道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規范收入分配秩序,保護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
46.為什麼說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
人生於自然,而又依賴於自然,自然界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自然環境所受的沖擊和破壞的程度也隨之增強,對自然界的過度破壞所產生的負效應日益嚴重,如資源枯竭、環境污染、生態系統退化等,這不僅危及到了當代人,而且危及到了子孫后代的利益。因此,必須尊重自然、保護自然、建設生態文明,以造福人民,實現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
47.什麼是正確的生態文明理念?
正確的生態文明理念,就是 “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
尊重自然,就要重視自然存在的價值,友好地與自然和諧相處。這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前提。正如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你尊重他人,他人才能尊重你,彼此之間才能和諧相處。人與自然也是如此。人類尊重了自然,自然就會尊重人類,為人類奉獻它的光,奉獻它的熱﹔為人類的生存提供養料,提供生存的空間。否則,就會受到自然的懲罰。恩格斯很早就說得很明白:“美索不達米亞、希臘、小亞細亞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了,但是他們夢想不到,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為荒蕪不毛之地。”
順應自然,就是要遵守自然發展變化的規律。草木是春生、夏茂、秋實、冬殘,自然有自然的運行規律,人類應該順應自然的運行規律。人類隻有順應了自然的運行規律,才能在自然的關愛下,和諧幸福地生活。當然,我們承認,人有很強的主觀能動性,但這種主觀能動性在自然面前不能是一種為所欲為的特權,而應該是一種在遵守自然發展變化規律基礎上發揮能動性的理性行為。這種理性行為,就是“保護自然”。
自然,是需要保護的。正如人的健康需要呵護、需要保護一樣,自然也需要保護。保護了它,它才能生生不息﹔保護了它,它才能持續不斷地為人類服務。因此,人類需要把發揮能動性的理性行為變為保護自然的行動。
48.生態文明和其他文明形態是一種什麼樣的關系?
生態文明和其他文明形態的關系非常密切。一方面,生態文明建設是其他文明形態建設的基礎和前提。沒有生態文明,人類就會陷入到生存危機當中,一個連生存都不能保証的人類社會,談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會文明?另一方面,其他文明形態的建設對生態文明的建設又會起到促進和推動作用。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會有力地推進社會的全面進步。
正因為如此,胡錦濤同志在十八大報告中強調,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並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五位一體”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體布局。這既是對生態文明和其他文明形態關系的深刻把握,也是中國共產黨在認識社會發展規律和把握執政規律方面的進一步成熟。
49.未來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任務是什麼?
胡錦濤同志在十八大的報告中,提出了未來生態文明建設的四大任務:一是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二是要全面促進資源節約。三是要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四是要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
50.為什麼要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
隨著中國人口總量的持續增長以及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加快發展,加之經濟規模的迅速擴張,我國有限的國土空間面臨著承載規模更大、強度更高的經濟社會活動。
如何在有限的國土空間內合理布局,以承載人口增長、經濟擴張帶來的高強度的經濟社會活動,關系到人民是否和諧幸福,關系到國家能否長治久安。正因為如此,十八大報告從戰略的高度,向全黨和全國人民提出了“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的重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