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三者之間的關系是什麼?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黨和人民九十多年奮斗、創造、積累的根本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途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行動指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統一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是黨領導人民在建設社會主義長期實踐中形成的最鮮明特色。
12.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依據、總布局、總任務是什麼?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依據,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布局,是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任務,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13.為什麼隻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又根據時代條件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以全新的視野深化了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從理論和實踐結合上系統回答了在中國這樣人口多、底子薄的東方大國建設什麼樣的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根本問題,使我們國家快速發展起來,使我國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起來。實踐充分証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方向,隻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
14.要確保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需要實現哪些新的要求?
一是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二是人民民主不斷擴大。三是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四是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五是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15.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需要在哪些方面著力下功夫?
一是要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制度,完善宏觀調控體系,更大程度、更廣范圍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完善開放型經濟體系,推動經濟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二是要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從各層次各領域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實現國家各項工作法治化。三是要加快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和文化生產經營機制,基本建立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健全國有文化資產管理體制,形成有利於創新創造的文化發展環境。四是要加快形成科學有效的社會管理體制,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健全基層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網絡,建立確保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的體制機制。五是要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健全國土空間開發、資源節約、生態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16.為什麼說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但從總體上說,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這個總體定位沒有變,我們面臨的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沒有變。這“四個沒有變”,決定了我們同發達國家相比,同遠大的奮斗目標相比,同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待相比,還有很大差距。發展的任務還很重,發展的空間還很大,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要靠發展,保持社會穩定、實現國家長治久安要靠發展,提高國際競爭力、掌握國際斗爭主動權要靠發展,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也要靠發展。隻有牢牢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緊緊抓住發展這個第一要務,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不斷增強我國的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才能從根本上把握最廣大人民群眾的願望,把握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本質,把握我們黨執政興國的關鍵。
17.如何認識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本質要求就是堅持科學發展?
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本質要求就是堅持科學發展這一論斷,是基於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証法的科學判斷,是對馬克思主義發展觀的進一步豐富,對進一步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指導意義。從發展目的看,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是“硬道理”﹔從發展內容看,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領域的全方位發展是“硬道理”﹔從發展戰略看,“先富”帶動“后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是“硬道理”﹔從發展方式看,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是“硬道理”。堅持發展是硬道理,就是要求我們的發展是以人為本、統籌兼顧、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
18.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需要重點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推行公有制多種實現形式,推動國有資本更多投向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二是要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保証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三是要健全現代市場體系,加強宏觀調控目標和政策手段機制化建設。四是要加快改革財稅體制,健全中央和地方財力與事權相匹配的體制,完善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主體功能區建設的公共財政體系,構建地方稅體系,形成有利於結構優化、社會公平的稅收制度。建立公共資源出讓收益合理共享機制。五是要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健全促進宏觀經濟穩定、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現代金融體系,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穩步推進利率和匯率市場化改革,逐步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加快發展民營金融機構。完善金融監管,推進金融創新,維護金融穩定。
19.如何認識和理解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創新,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更加注重協同創新。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推動科技和經濟緊密結合,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系,著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完善知識創新體系,強化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研究、社會公益技術研究,提高科學研究水平和成果轉化能力,搶佔科技發展戰略制高點。實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突破重大技術瓶頸。加快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研發應用,加強技術集成和商業模式創新。完善科技創新評價標准、激勵機制、轉化機制。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促進創新資源高效配置和綜合集成,把全社會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創新發展上來。
20.如何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
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必須以改善需求結構、優化產業結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推進城鎮化為重點,著力解決制約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大結構性問題。要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一戰略基點,加快建立擴大消費需求長效機制,釋放居民消費潛力,保持投資合理增長,擴大國內市場規模。牢牢把握發展實體經濟這一堅實基礎,實行更加有利於實體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強化需求導向,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健康發展,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推動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發展壯大,合理布局建設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建設下一代信息基礎設施,發展現代信息技術產業體系,健全信息安全保障體系,推進信息網絡技術廣泛運用。提高大中型企業核心競爭力,支持小微企業特別是科技型小微企業發展。繼續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充分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優先推進西部大開發,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大力促進中西部地區崛起,積極支持東部地區率先發展。採取對口支援等多種形式,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扶持力度。科學規劃城市群規模和布局,增強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產業發展、公共服務、吸納就業、人口聚集功能。加快改革戶籍制度,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實現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