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如何理解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
我國農業勞動生產率低,農村生產力落后。我國人口的絕大部分居住在農村,農民的生活水平明顯低於城鎮居民,農村教育、科技、文化和衛生等事業的發展水平也明顯落后於城市。在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進程中,農村面臨的任務比城市要艱巨得多。進一步解決好三農問題,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是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擴大內需是我國經濟發展長期的、基本的立足點。農村人口最多,市場潛力最大。堅持擴大內需的方針,把擴大投資需求和擴大消費需求緊密結合起來,要求我們大力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村消費在整個消費中的比重。進一步解決好三農問題,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是確保國家長治久安的必然要求。隻有在廣大農村形成和諧安定、健康向上的良好局面,保証廣大農民安居樂業,農村社會穩定才能有堅實的基礎,國家的長治久安也才能有可靠的保障。
22.怎樣認識城鄉發展一體化?
城鄉分隔的二元結構政策是長期以來造成城鄉差別、農業人口過多、城鄉居民收入重新拉大、貧富分化趨勢加劇的主要原因。突破制度瓶頸的制約,按照城鄉一體化改革發展思路,設計路徑方案,把工作重心放在恰當的制度供給上,方能奏效。按照城鄉一體化改革的思路,加快完善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從制度層面著力在城鄉規劃、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方面推進一體化,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將有利於增強農村發展活力,逐步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城鄉共同繁榮。
23.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是什麼?
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是城鄉發展一體化。
24.如何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
適應經濟全球化新形勢,必須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完善互利共贏、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要加快轉變對外經濟發展方式,推動開放朝著優化結構、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轉變。創新開放模式,促進沿海內陸沿邊開放優勢互補,形成引領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的開放區域,培育帶動區域發展的開放高地。堅持出口和進口並重,強化貿易政策和產業政策協調,形成以技術、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的出口競爭優勢,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發展服務貿易,推動對外貿易平衡發展。提高利用外資綜合優勢和總體效益,推動引資、引技、引智有機結合。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強企業國際化經營能力,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國公司。統籌雙邊、多邊、區域次區域開放合作,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推動同周邊國家互聯互通。提高抵御國際經濟風險能力。
25.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是什麼?
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是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
26.為什麼說人民民主是我們黨始終高揚的光輝旗幟?
我們黨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務人民,無論是新民主主義時期還是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都始終代表著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我們黨執政,就是要領導和支持人民當家作主。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總結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正反兩方面經驗,強調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堅持國家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不斷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成功開辟和堅持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為實現最廣泛的人民民主確立了正確方向,人民民主是我們黨始終高揚的光輝旗幟。
27.為什麼說政治體制改革是我國全面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
政治體制改革是我國全面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一個客觀事實。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是這樣設計的,也是這樣實施的。我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早就明確指出,我們提出改革時,就包括政治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同經濟體制改革應該相互依賴,相互配合﹔我們所有的改革最終能不能成功,還是決定於政治體制的改革。江澤民同志也明確指出,我們在實行經濟體制改革的同時,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努力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胡錦濤同志在2006年訪美期間深刻指出,從1978年以來,中國進行了包括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文化體制改革等在內的全面改革。凡是對中國有比較深入了解的人就會得出這樣的結論。無論是在經濟體制改革方面還是在政治體制改革方面,中國都取得了重要成果。30多年來中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事實也表明,中國的政治體制是基本適應中國經濟發展的要求的。回顧改革開放34年來的偉大歷程,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政治體制改革一直是同整個改革進程相協調,扎實地向前推進的。我們黨的領導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都在不斷完善。
28.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和政治體制改革要抓好哪幾項重要任務?
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和政治體制改革,要抓好以下幾項重要任務:一是支持和保証人民通過人民代表大會行使國家權力。二是健全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制度。三是完善基層民主制度。四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五是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六是建立健全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系。七是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
29.黨如何支持和保証人民通過人民代表大會行使國家權力?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保証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支持和保証人民通過人民代表大會行使國家權力,要善於使黨的主張通過法定程序成為國家意志,支持人大及其常委會充分發揮國家權力機關作用,依法行使立法、監督、決定、任免等職權,加強立法工作組織協調,加強對“一府兩院”的監督,加強對政府全口徑預算決算的審查和監督。提高基層人大代表特別是一線工人、農民、知識分子代表比例,降低黨政領導干部代表比例。在人大設立代表聯絡機構,完善代表聯系群眾制度。健全國家權力機關組織制度,優化常委會、專委會組成人員知識和年齡結構,提高專職委員比例,增強依法履職能力。
30.如何健全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制度?
要完善協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機制,推進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通過國家政權機關、政協組織、黨派團體等渠道,就經濟社會發展重大問題和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實際問題廣泛協商,廣納群言、廣集民智,增進共識、增強合力。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充分發揮人民政協作為協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圍繞團結和民主兩大主題,推進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制度建設,更好協調關系、匯聚力量、建言獻策、服務大局。加強同民主黨派的政治協商。把政治協商納入決策程序,堅持協商於決策之前和決策之中,增強民主協商時效性。深入進行專題協商、對口協商、界別協商、提案辦理協商。積極開展基層民主協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