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中國村魂——追憶河南省新鄉縣劉庄村原黨委書記史來賀

2013年09月27日15:02   來源:河南日報

原標題:中國村魂——追憶河南省新鄉縣劉庄村原黨委書記史來賀

光芒

共產黨的光芒

是每個黨員

每個黨員干部

發出的光的總和

你認識,或者不認識我

我在這裡

不泯不滅

你懂得,或者不懂得我

我在這裡

不舍不棄

劉庄已進入了“后史來賀時代”。

去世10年的史來賀,已是鄉村裡的一個背影?只是百度上的一個名字?不,他在這裡。

他是一束光。

他說過:“《東方紅》裡唱:‘共產黨像太陽,照到哪裡哪裡亮。’共產黨的光芒,實際上是每個黨員、每個黨員干部發出的光的總和。黨員都是發光體,群眾都有趨光性。”

光芒,穿透了生死,超越了時限,遺澤綿延,英名流傳,他做到了。

那年,46歲的他心肌梗塞,到省會鄭州治病時,外面謠傳他死了,村裡一位老人聞訊病倒。他回村后看望老人,老人顫抖的雙手在他臉上身上撫摸著:“可得愛惜身子骨啊,全村人靠你撐旗哩。”

一個人撐旗能撐多久?老史一定深謀遠慮。有次村干部會上談到孩子,他問大家想給孩子置下點什麼?有說房子,有說汽車,他說:我看,置這置那,不如給孩子置個好思想。

所以,“我一生就干了兩件事,把群眾帶到富路上,把群眾帶到正路上。”他說的是路上,劉庄的一條康庄大道還在延伸,理想還在遠方,為了長治久安,他不僅創下了一筆財富,更留下了一代新人。人,才是劉庄最牢穩的基業,才是未來最可靠的保証。正如一位外國政治家所言:“人即城,人即垣,人即池。”

從精神而言,劉庄就是一座沒有圍牆的城池。它的核心“五個堅持”:堅持共產黨領導,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發展集體經濟,堅持合理差別共同富裕,堅持改革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這是劉庄世代感悟凝成的基石。

村中一根高大的標志柱上,環繞14隻手臂14隻圓環,象征全村14個姓氏手拉手心連心。被冠以“首富”的劉庄人,徹底打破了“飽暖思淫欲、飢寒起盜心”的邏輯,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信黨不信邪,齊心奔幸福,自力更生,奮進超越,已形成了一種獨具劉庄特色的意識形態。這正是史來賀留下的無形遺產。

“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干部,干部看支書。”50年的老支書,永遠的老支書,這個澄澈明亮的“發光體”,一生的操守,一生的感召,化作了無言的照耀,無盡的照耀。

第一代新村建了6年,分期分批入住,老史是最后一批搬進去的。由於他的帶頭,村裡出現了嚴重的“兩極分化”,一邊紅色新樓房裡住的都是普通村民,一邊灰黃老土屋裡住的都是黨員干部。老史說:“搬新樓房,先群眾,后干部,這是要讓黨員干部們懂得,一個真正的共產黨人辦事的先后順序。”……第三代別墅,老史家又是最后一批入住,可他自己沒能等到這一天。這成了劉庄人心裡永遠的痛。臨別,村民懇求:讓老書記的靈柩在別墅裡停一停吧。可他隻留下了天國的回眸。

老史從1965年起,先后由縣委、地委開工資。起初工資比勞力工分收入高,他一連12年向村裡交工資,按勞力平均水平拿工分。1977年起,勞力收入遠遠超過他的工資,他又退出工分拿工資。連回村的退休干部和教師都享受的公共福利也不要。

他家老宅6棵大榆樹,小張庄木匠出價3000元要買去做馬車沒有賣,兒女嫁娶打家具也沒舍得用。建集體新村時全部貢獻出來了,村裡作價2000元,他隻收了1000元。

食物極度匱乏的1960年,他赴京出席全國民兵英模會,公家發了20斤糧票幾十元錢,到會上農民代表免交錢糧,他如數上交給了村裡會計。

兒子在廠裡隨手拾了一根兩三尺長的廢舊鐵管,回家修童車,他發現后讓兒子付了錢。

他說:“有人說我史來賀一生不愛錢,這話不對,集體致富咋能離開錢?但共產黨員隻能為黨增光,不能以權沾光。黨員干部不怕吃虧,才能‘說話有人聽,號召有人應’。”

《熱愛集體,更熱愛國家》,是《人民日報》報道劉庄時配發的評論標題。三年困難時期那一年,劉庄交完7萬多斤公棉,還余超產棉3.7萬斤。往南走15裡趕大集,一斤賣高價8元錢﹔老史帶頭往北走7裡交公棉,平價一斤賣2元錢,全部支援了國家。

劉庄家大業大,老史這個一把手光管監督,50年不批錢、不簽單。他待了20多年的辦公室,3間磚土平房20多平方米,被6張木床和桌子幾乎擺滿,頂棚也被冬天烤的棉柴火熏得黢黑。干部開會,天冷就擠坐在床鋪和小板凳上,天熱就把床席拉出去坐在樹底下。

他曾經給村裡干部每人發過兩個本本,一個工分本跟群眾一樣記出勤,一個“為人民服務本”記奉獻。村裡干部說,干了30年不知啥是補助,分配不比群眾多得一點,啥事還得比群眾跑得靠前,夜裡群眾睡了,干部還要開會學習。所以在劉庄,沒人拉票爭官。

吃喝風在劉庄更刮不起來,無論哪級領導來,村裡家常飯就挺好。老史與外甥聊過:“啥好啥不好?想吃啥啥好。你老舅從小到大啥沒吃過?從吃野菜樹皮,到吃國宴,還是白開水、熱饃就炸辣椒最舒服……”

他去世后,整理遺物的人直掉淚。老書記家是全村最簡陋的,最值錢的就是新飛冰箱、18英寸彩電,老柳木圈椅、老方桌、長板凳已是村裡的古董﹔臥室裡,木板床鋪著舊被褥,房間從南到北扯了2根長鐵絲,上面搭著四季衣服,連一個衣櫃都沒有。他的遺物,隻有用舊了的草帽、老花鏡、放大鏡、計算器、手表、小收音機、對講機……

“咱劉庄一千多口人,誰都沒有虧,隻虧了一個人,史來賀呀!”劉庄百姓撫胸捫心,人活著絮絮念,人死了淚漣漣。

一位外地參觀者感嘆:“人活世上,哪天都會遇到牽涉個人利益的事,誰能真正這樣清廉無私,對自己刻薄到幾乎不近人情的地步?對史來賀,學習容易做到難啊!”

如今,在劉庄村黨委的9個支部200名黨員中,時時能感覺到老書記的存在。“黨員聯系戶”制度堅持數十年,每個黨員聯系2∼4戶村民,急事難事及時反映解決,已成為農村黨建工作的一條經驗。支部每月3日的民主生活會,雷打不動。村領導班子成員實行“五免職”:違反各種制度和村規民約者免,搞派性不團結者免,弄虛作假者免,對批評打擊報復者免,對工作敷衍馬虎者免……史世領的手機就是意見箱,村民隨時可來短信,不查出處,要事回復。

如今,在劉庄一千多村民中,處處能感覺到老書記的存在。他給群眾定過規矩:誰求村干部辦事,一不准送禮,二不准請客。至今誰要搞特殊化,甭想站住腳﹔誰想欺壓百姓,全村不願意。村裡看不見歪門邪道,聽不到污言穢語,幾十年無一人違法犯罪……劉庄還自創了一套新民俗。農村紅白事最大,都由集體管起來,村民不送禮金,嚴禁浪費。辦喪事,從老史的父親去世那年開始,不穿孝服戴袖箍,不扎紙花不吹樂,村裡舉行追悼會。辦婚事,村裡一律派出5輛婚車,包括一輛大巴,別墅裡面拜天地,本村酒店開婚宴,村裡按照桌數給予補助……

然而,劉庄的整體“富二代”怎麼樣?他們在史來賀去世后的10年裡成長起來,外人不禁擔心:生在如此富足的劉庄,坐享其成,毫無壓力,年輕人豈不廢了?

秋日下午的座談會,來了5位時尚的劉庄“80后”:29歲的村委會辦公室工作人員劉超,33歲的村團委副書記、華星藥廠青霉素發酵車間副主任李博,30歲的華星熱電分廠汽機工張修飛,25歲的綠園藥業阿莫西林車間職工劉清達,26歲的綠園藥業維C車間職工張盼。

在他們這個年齡,當年的爺爺奶奶,當年的爸爸媽媽,正在跟著支書史來賀,篳路藍縷地平土地,胼手胝足地摘棉花,披星戴月地蓋新村,嘔心瀝血地辦企業……然后他們這一代,“含著銀湯匙”出生了。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楊麗娜、程宏毅)
相關專題
· 以先鋒模范為鏡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