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中國村魂——追憶河南省新鄉縣劉庄村原黨委書記史來賀

2013年09月27日15:02   來源:河南日報

原標題:中國村魂——追憶河南省新鄉縣劉庄村原黨委書記史來賀

風骨

不跟風

有主見

實事求是

與時俱進

改革開放之初,中國農村的一場大革命來臨,七裡營誕生的口號“人民公社好”謝幕,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遍地燎原,廣大農民分田到戶“大包干”的歡呼聲中,無數目光盯著劉庄,盯著史來賀。

各級領導一撥一撥地來,分明是在敦促、勸告、擔憂。按照當時思維定勢,誰不分地就是對抗中央,一時謠言四起:“史來賀挨批評了”,“史來賀調出劉庄了”……老史的手不時按在左胸,正是心肌梗塞最忌復發的關口。

劉庄又成一座“孤島”——分?還是不分?

打順風旗易,迎頂頭風難,他被推到風口浪尖已不是第一次了。

1956年,刮起“小社並大社”之風,區裡將8個村30多個初級社合並為夏庄高級社,提名他當社長。他卻棄大求小,堅持劉庄“一村一社”。劉庄高級社與夏庄高級社同日舉行成立大會,但區裡拒不承認“黑社”,不准參加會議,不予傳達文件。這時又遭寒災、澇災、虫災,糧棉收成銳減大半,村裡有人要去逃荒了。老史什麼法子都想了,帶領群眾大種白菜蔓菁胡蘿卜,又成立鐵木小組、豆腐坊,組織燒磚瓦、到黃河灘割草、到火車站裝卸、串鄉做小買賣,當年副業收入1.7萬元,可買近20萬斤口糧,還給群眾4次分紅。這時傳來了毛主席的聲音:中國農村情況復雜,從目前來看,一村一社比較好。勉強湊集的夏庄高級社一年就解體,劉庄保住了羽翼未豐的集體經濟。

1961年,農村推行“三級所有,隊為基礎”,從生產大隊核算退為生產隊核算。周圍村庄擴大自留地,分養牲畜,調動了生產積極性。老史卻棄小求大,堅持以大隊為基礎。他向在七裡營公社蹲點的譚震林副總理匯報:“劉庄干部有個習慣,無論啥事,都愛用‘劉庄實際’這把尺子量量。”劉庄就這麼大,居住集中,大隊有凝聚力,為了利於發展生產,不必人為拆分幾個核算單位,還是不退為好。上級工作組深入調查研究后,把劉庄作為“不退”典型上報中央,得到了中央領導的肯定。

“文化大革命”狂飆突起,連鄭州、焦作、新鄉的紅衛兵都到劉庄“點火”,村裡造反派貼老史的大字報,因他在全國民兵群英會上獲得過中央軍委獎勵的一支半自動步槍,還誣他“藏黑槍”。老史力挽狂瀾,在群眾大會上宣布:“劉庄絕不能亂,今后寫大字報的,自己買紙買筆﹔外出串聯的,生產隊不記工分、不給盤纏。”正值批判“唯生產力論”時,他被革出了第四屆全國人大代表之列,劉庄卻於此時拉開了集體企業的序幕。1976年初,周總理逝世,在“四人幫”的政治高壓之下,老史召集村裡干部和黨員、團員,在蘋果園開了一個秘密會議。他說:“遇事要有主心骨,不能聽風就是雨,咱們還是一心搞發展。”並宣布動工蓋集體新村。十年浩劫過后,世道人心處處廢墟,劉庄卻抖落塵埃,呈現出日新月異的獨特景觀……

然而這一次“大包干”,非比以往,非同尋常。天大的壓力之下,是最艱難的一次抉擇,最嚴峻的一場考驗。

生龍活虎本是史來賀的生命常態。新鄉解放前夕,戰事正緊,18歲的他擔任劉庄民兵隊長,為豫北戰役中的解放軍抬擔架、送糧草,追剿化裝逃竄的新鄉大土匪衛老啟﹔擔任夏庄鄉民兵聯防隊長后,智擒藏身蘆葦蕩的偽副區長惡霸劉榮堂。到了建設時期,他又是劉庄第一個互助組長、第一個合作社長、第一個高級社長,擔任村支書后更是意氣風發……

現在,他沉默了。

燈下,一個農民在一間村舍沉思。多少風險多少重荷,多少精髓多少真諦,史來賀深沉穩健的一面,盡在夜色裡,盡在不言中。長期失眠的他,一次吃4片安眠藥都不頂用。村民們說,一年365夜,俺們全村都睡了,隻有老史成夜成夜不睡,為俺們操心。連小孩子都記得村子東北角那一孔夜夜獨明的燈窗——這一幅“靜夜思”,是史來賀人生中最經典的畫面,是劉庄進程中最關鍵的圖示。覺悟覺悟,田野上“覺”,村舍裡“悟”。坐鄉下而觀天下,以高度的政治智慧審時度勢,以豐富的社會經驗洞幽燭微。他深知,劉庄這面紅旗,不進則退,退則必倒,因此他的所有參悟,都是為了與時俱進,使劉庄始終走在全國前列。

此時的劉庄,已基本實現農業機械化、水利化,突破了單一農業格局,工林牧副佔總收入的70%,2/3以上勞力轉移到了二、三產業,集體實力雄厚,機械化程度高,管理能力和技術能力較強,村民收入穩步增長,出現了闊步前進的勢頭——劉庄分不分?

全村300多戶出現三種聲音,“不分”佔75%,“兩可”佔20%,“分”佔5%。想分的人,有的認為憑本事單干會過得更好,有的指望拆分集體自己一夜變成萬元戶。

第二次討論的群眾大會上,老史從台上站起來,竟然把中共中央印發的《關於進一步加強和完善農業生產責任制的幾個問題》中整整一大段話,爛熟於心的200多字,一口氣背了出來!……既然紅頭文件都說了,“應從實際需要和實際情況出發,允許有多種經營形式、多種勞動組織、多種計酬辦法同時存在”,“不可拘泥於一種模式,搞一刀切”,村裡大多數人堅持的“不分”更佔上風。但老史不搞“少數服從多數”,他到想分的人家走訪摸底做工作。最終,除了兩戶決意出去單干,劉庄上下達成共識——不分。

劉庄歷史上,每一次特立獨行,都是一次強刺激,都激發出了新一輪的強大內在動力。干部群眾憋著一股勁,決心展現出集體致富的優越性。1980年,劉庄成為河南省第一個“小康村”。

1981年8月,胡耀邦總書記視察劉庄,對史來賀說:單靠抓農業,100年也富不起來。你找到了一種好形式。你們先進單位就要先走一步。

1982年,劉庄農工商聯合社成立,分為農業、園林、畜牧、工副、商業、農機、建筑7個專業36個承包單位,實行綜合經營、專業生產、分工協作、獎罰聯產的集體專業聯產承包責任制。兩個單干戶后來又回到了集體。

21年后,史來賀去世,捧出了2002年那最后一本賬:355戶1616人的劉庄,固定資產近10億元,總產值8.8億元,上繳稅金4500萬元,人均實際分配1萬元,戶均存款20萬元。村民享受20多項公共福利,上學、看病、養老費用由集體承擔,並在興建別墅新村。農業實現機械化、水利化,糧食畝產穩居千斤以上。除19名勞力在農場經營1050畝耕地,其余勞力從事二、三產業。全村初步實現了農村工業化、農業現代化、經濟市場化、農民知識化、生活城市化。

而且,劉庄“一村幫帶13村”,把周邊新鄉縣、修武縣、原陽縣13個貧困線以下的村庄,也帶入中等水平甚至先進行列。

1991年,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視察劉庄,感慨道:說句心裡話,社會主義好,劉庄是有說服力的。

1989年,全國政協主席李先念視察劉庄,激動地說:我今年80歲了,就是要看到農村人的這一天!

1990年,國務院總理李鵬視察劉庄,題詞:發展集體經濟,走共同富裕道路。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楊麗娜、程宏毅)
相關專題
· 以先鋒模范為鏡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