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中國村魂——追憶河南省新鄉縣劉庄村原黨委書記史來賀

2013年09月27日15:02   來源:河南日報

原標題:中國村魂——追憶河南省新鄉縣劉庄村原黨委書記史來賀

夢想

集體空

沒人聽

群眾富

走的才是社會主義路

史來賀奮斗50年,劉庄奏響三部曲:

60年代末,實現糧棉雙高產,成為全國最早一批解決溫飽的先進村﹔

80年代初,依靠集體工副業,成為農村“中原首富”﹔

進入21世紀,以生物藥業為龍頭,穩踞全國農村前列。

“集體空,沒人聽﹔群眾富,走的才是社會主義路。”然而劉庄的這條路上,一顆汗珠摔八瓣兒,是一般人吃不了的苦。

第一仗平整土地,一平平了20年。

“方圓十裡鄉,最窮數劉庄。”劉庄地處黃河故道,4條3米多深的河溝,5個大坑塘,1900多畝土地碎成了700多塊,沙土摻膠泥,全是“耷拉頭、仄楞坡、鹽鹼窪、蛤蟆窩”。1953年,史來賀組織平整土地攻堅隊,帶領400多名勞力,舉著紅旗開上第一線。他光膀子把幾百斤重的小車推得像飛一樣,有次發著瘧疾還昏倒在工地上……劉庄人苦戰20年,憑著鐵锨荊筐獨輪車,把700多塊賴地平整成了4大塊方方正正的豐產田。所以當地人說:“想吃啥去陳庄,想出力去劉庄。”外村閨女多年不敢嫁劉庄,先是怕窮苦,后是怕艱苦。

第二仗鑽研棉花,一蹲蹲了8年。

1957年周總理的囑托,讓史來賀“總覺得背后有個大巴掌在推著”。他當植棉科研組長,抱著被褥住進試驗田的小屋,一蹲8年,成了“棉痴”。老輩子種棉行距“放下孩兒、擱下籃兒”,每畝不超2000株,他與父親這個庄稼老把式打擂獲勝,推廣科學畝植5000株左右。並制服了“棉花癌症”枯萎病、棉蚜虫和脫鈴、瘋長。而且成功育種“劉庄1號”、“劉庄2號”,高產抗病的“劉庄3號”又在豫魯鄂浙大面積推廣。1970年,阿爾巴尼亞棉花考察團第一個從國外前來參觀。老史的論文《科學種田連年高產》在《植物學報》發表,他被中國科學院聘為特邀研究員,被中國農業科學院邀請做學術報告,成為全國農學會會員、全國棉花學會常務理事、河南省棉花學會副理事長。1984年為了棉田洒藥治虫,劉庄3萬多元購買一架蜜蜂3號超輕型飛機,更成新聞熱點。

第三仗興修水利,苦戰2年。

1964年起,老史帶領100多名壯勞力,起早貪黑從百裡以外的太行山下拉石子。村裡打了7眼大口徑機井,架設高低壓線路550米,修建橋梁、涵閘、退水坡7座,鋪設地下管道1000多米,37條暗渠總長13000米,形成井河雙灌,95%以上耕地穩產保收。

1968年建自來水塔。

1969年蓋大禮堂……

但是,“高產窮隊”的危機也出現了。高產再高產,已超噸糧雙百斤棉,可是勞力農藥化肥投入更高,經濟出現負增長,十幾年裡,人均分配每年平均隻增加1元3角錢——就在種植業一棵樹上吊死?

曾任大隊會計的王雲邦記得,那段時間,老史老愛算賬,算盤珠子撥得噼裡啪啦響,除了麥子玉米棉花,把村裡能生崽兒的母雞母兔母羊母牛母驢都算上了。

“要想日子富,工商林牧副。”1964年,新鄉百泉農專處理奶牛,一頭大奶牛上千元,老史隻掏90元牽回了3頭小奶牛。村裡人來看稀罕:“這是牛啊還是羊啊?夜裡可看好嘍,別讓老鼠拉走了。”老史哈哈笑道:“有小不愁大。”1967年,老史派人到泌陽,3000元趕回6頭大母驢,便宜沒好貨,有人編順口溜:“提起泌陽驢,笑破人肚皮,六驢七隻眼,還有個前栽蹄。”老史又派人到伊犁,買了27匹新疆馬,26母1公,用鞭子趕著走了倆月回到劉庄,人們問黑瘦的趕馬人:“你們是從非洲趕馬回來的?”……到70年代中期,畜牧場已每年賣騾馬20多匹,100多頭奶牛每天產奶幾千斤,又衍生了奶粉廠、冰糕廠、乳品加工廠﹔同時磨面機、軋棉機、榨油機響聲此起彼伏,集體新村也已動工,全村生機勃勃一片興旺。

劉庄的動靜,引起了一些領導的不安。對棘手的史來賀,曾“調虎離山”,調他去當某縣縣委書記、某區區委書記,他不去﹔又婉言勸退:“老史啊,年紀不小了,下來讓年輕人干吧。”老史反問:“我才40多歲,咋就年紀大了?”來人威脅:“你是全國著名農業勞模、植棉能手,不把精力放在糧食和棉花上,你不怕砸了牌子、壞了名聲?”老史回答:“牌子、名聲不值錢,一個共產黨員能給老百姓謀些利益,才最值得!”

劉庄的工業,是吹喇叭吹出來的。

1974年冬天,拖拉機手拆下啞了的喇叭,向老史抱怨市場上配不來貨。村裡剛在鐵木小組基礎上草創了機械廠,技術廠長是高中畢業的史世領,他正在自修大學理工課程和機械、制圖等知識。老史父子和工人把壞喇叭大卸八塊,三天三夜鼓搗響了。砸喇叭碗兒時,卻焊接、沖壓、冷軋、熱軋都不滿意,老史提議改為兩次沖壓,成了!改進的產品定名CF—66型雙音排氣喇叭,可到省汽車配件公司推銷時,村辦小廠吃了閉門羹。老史到省裡開會,索性把劉庄喇叭擺到了大會會場上。這一招真靈,不少人驗貨下單,20多個省市的採購員紛至沓來。農家大院裡,萬能外圓磨床、萬能升降台銑床、精密滾齒機、插齒機發出歡快的轟鳴。

機械廠像隻母雞,又孵出了面粉廠、造紙廠、電瓶廠、棉油加工廠、縫紉廠、磚窯廠,加上牧林漁業,村裡已有十幾個小企業。還有4輛解放牌汽車、2部三輪摩托車、8部拖拉機、10部柴油機、150部電動機、11部小麥收割機、1部小麥播種機,等等。1980年全面豐收,糧食畝產1675斤,皮棉畝產222斤,全村總產值205萬元,工副業佔66%。

然而,一旦進入全國鄉鎮企業異軍突起的80年代,劉庄的種種驕人成果,統統成了小打小鬧。在爭上項目的熱潮中,這一群農民坐不住了,鑽天拱地,左沖右突,一陣盲目亂撞。

養奶牛,經濟效益不高﹔

養馬,馬駒因溶血病成活率低﹔

養雞,雞群互相叨得沒毛兒,派去管理的村委會副主任把雞嘴鉤兒都剪了。出雞瘟時,怕老史知道,死一隻往大煙囪裡扔一隻,扔了滿滿一煙囪。

上腐竹廠,生產方式落后,否決﹔

上啤酒廠,到汴京啤酒廠考察,難搶市場,否決﹔

上食品廠,冰淇淋、糖果制造機都進村了,但高檔產品在農村難銷,低檔產品不賺錢,停止﹔

上纖維板廠,買回主機,備足原料,到附近李台村、郎公廟村一看傻眼了,價廉利薄的纖維板一垛一垛堆成了山,停止﹔

上化工廠,生產鍋爐防垢除垢劑,技術不過關,停產﹔

上造紙分廠,“農村姓猴兒的多,你干啥我學啥”,村村都有造紙廠,又因污染環境受到政策嚴控,下馬﹔

上高級衛生紙廠,有國家和省外貿部門推薦,花40多萬元建廠,出口卻突然受阻,隻得轉產包裝紙保本。衛生紙分給村民,用了六七年都沒用完……

老史過去樣樣在行:抬頭看天,預言靈驗﹔隔皮挑瓜,個個包甜﹔干活也愛示范,從耩麥子到使牲口,從裝車到挖河,直至建廠辦企業……群眾認定,老史說啥情跟著走了,沒錯兒。這時起了怨言:“搞搞這,搞搞那,弄弄停停,拿錢往火裡扔哩?”

史來賀扎根劉庄不走的一個情結,就是在這一件大地原創作品上,可以放開膽子做夢,而且親手夢想成真。滄海轉瞬桑田,大手一揮,1900多畝耕地變得平平展展﹔大手一揮,千畝棉田堆起座座銀山﹔大手一揮,水渠縱橫織遍田野﹔大手一揮,集體新村拔地而起﹔大手一揮,農林牧副人歡馬叫……但現在,他的手揮不動了,夢境超出了一個農民的傳統疆域……

1984年,萬裡副總理給史來賀回信,鼓勵“劉庄農民盡快地富裕起來,對廣大農民是個有力的鼓舞”。姚依林副總理視察劉庄時說:“老史啊,你這個經濟實體實力雄厚,要辦,就辦大企業,小企業讓給周圍村子去辦。”

老史心中豁然開朗,反思過往,面向未來,從此為劉庄經濟騰飛“定盤子”:一切重新開始,想高的,干大的,勤勞致富變為科技致富,村辦企業辦成現代化大企業!

恰於此時,機會像一根青藤悄悄地伸向老史。

北邊魏庄與新鄉縣第二制藥廠聯合辦廠,為二藥生產藥品“中間體”,老史應邀參加開工剪彩時,生物醫藥工程這個新名詞一下子攫住了他。二藥李廠長向他推薦的微生物專家,是江蘇無錫微生物研究所高級工程師錢銘鏞。但錢工的住址,隻知是在無錫錢塘大街,不知門牌號,僅記得門口有根電線杆。

已到鄭州工學院電機系上學的史世領,與兩位村干部被派往無錫,一大早就沿著錢塘大街電線杆挨門打聽。幾裡長的大街從頭到尾沒找到,下午重來,終於在一根電線杆旁找到了臨街單扇門裡的錢家。錢工一聽卻擺手:這事農村干不了,干不了!

返回后,老史說:“你們再去請。”

錢工千裡迢迢,一進劉庄眼就亮了:“想不到,中原還有這麼漂亮的新農村,絕不次於蘇南一些先進村,了不起!”他和老史一見傾心,一同創建澱粉酶廠。正好附近小冀鎮有二藥一個肌苷車間,工藝流程與生產澱粉酶相似,老史派12名尖子去培訓。又派人到無錫、南京、天津,學的也是菌種、化驗、發酵、提取、精制等技術。

機械設計請的是另一位工程師,老史在家招待,還拿出了在北京開會時買的茅台。酒過三巡,工程師提出,他家新居裝修要5萬元,工廠投產后要抽取前3年利潤的10%……

憋一肚子火兒的老史,急電從鄭州工學院召回了准備考研的世領,還有村裡送去進修的6名學生。養兵千日,他趕鴨子上架,逼這些子弟搞機械設計。可這是一個高科技生物醫藥大企業呀!他喝問兒子:“你們說說能干不能干?”世領說:“咱試試,興許差不多……”他吼道:“你別差不多,投資400多萬,搞砸了,劉庄三五年翻不了身!”7名學子向大學請假半年回了劉庄……而正是老史這一逼,逼出了一支技術和管理的“子弟兵”,使劉庄企業發展引擎從一開始就牢牢掌握在了自己手裡。

世領帶人趕赴冰天雪地的哈爾濱,從一位王工手裡拿到部分圖紙。又到山西清徐縣一家澱粉酶廠取經,廠方見錢工介紹信很客氣,但車間保密,世領設法溜進去察看了發酵罐、噴霧塔那套設備……他把學過的機械設計與生物醫藥工程原理相結合,埋頭一個月畫出了圖紙。錢工一看就點頭,不比專業人員設計差。

建廠一期工程,從發酵到提取的180個直徑2.2米、高十幾米的巨型罐,一些採購不到的機械設備,都是劉庄自力更生解決的,節省資金上百萬元。但還需投資460萬元,村集體隻拿得出200萬元資金,村民們又主動集資260萬元。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楊麗娜、程宏毅)
相關專題
· 以先鋒模范為鏡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