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首页
  文朝荣(彝族),生前曾担任贵州省赫章县海雀村党支部书记、名誉书记。几十年来,他不向困难低头,不向贫困折腰,带领群众向荒山要绿地,推广良种良法,把全村1.3万亩荒山从风沙四起的“和尚坡”变成万亩林海,把“苦甲天下”的少数民族贫困村带上林茂粮丰的致富路。从党支部书记岗位退下来后,他坚持义务巡山护林近20年。他去世后,被中央组织部、贵州省委组织部、贵州省毕节市委追授为“优秀共产党员”,其关于群众工作的方法在贵州全省范围得到推广。
文朝荣生前在海雀村山林里巡查(资料图片)
 搬动贫困大山的新愚公
——追记贵州省赫章县海雀村原党支部书记文朝荣

    荒山种树 “连续三个春节在山上度过”:“连饭都吃不饱,哪有力气种树?树能当饭吃?”这引来大多数村民的反对。文朝荣召开党支部会议、村民代表大会,摆利害做动员,白天干农活,晚上访农家,终于做通了群众工作。
  以身作则 “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文朝荣向村民倡议并带头捐出了家里的全部积蓄168元。其子文正友对记者说,“当初那168元钱,是我父亲瞒着母亲把家里的牛卖了的钱。”
  爱民情深 “我入党是为了多为群众办点好事”:面对乡里送来的救济粮,文朝荣连续4次谢绝,将指标全给了村里最困难的群众。不仅自己放弃救济粮指标,文朝荣还动员自己的儿子、兄弟放弃指标,让救济粮真正用在紧急处。[全文]

·中宣部向全社会公开发布“时代楷模”文朝荣

 

事迹·奋斗·牵挂

高德荣在独龙江乡检查安居房建设进度和质量(10月27日摄)
文朝荣(前一)走在亲手种出的树林中

  种树成为毕生事业

  为了种树,文朝荣还拒绝了“当官”的机会。1989年,组织计划招聘文朝荣担任乡里的科技副乡长。文朝荣找到上级领导,讲述了种树的艰难过程和树林管护的重要性,坚决要求留在了村里。

  向贫困宣战

  1991年,文朝荣在村里推广地膜玉米。为打消村民顾虑,他先在自家土地上做起实验。看到甜头的村民纷纷效仿。此后,文朝荣又带领大家进行玉米育苗定向移栽、绿肥聚垄免耕等科技方法。地膜覆盖种植一直延续到今天,成为海雀村最佳增粮办法。

  治穷更治愚

  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文朝荣仍牵挂着村里的教育。2014年初文朝荣重病期间,对前来探望的赫章县有关领导提出自己的希望:“多给我们派几个好的老师来,这样教学质量才会好。”[全文]

 

追忆·再访·感悟

  再访海雀忆朝荣:1月10日,记者再次走进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河镇苗族彝族乡海雀村。冬日的村庄,别有一番韵味,恬然宁静。老支书文朝荣当年带领群众种下的华山松苗,如今已蔚然成林,迎着瑞雪,愈见挺拔。[全文]

  乌蒙深处“老愚公”:走进海雀村,总能听到村民们讲述怎么也忘不掉的往事:有一年,文朝荣瞒着妻子,把家里仅够维持生活的口粮,匀出一部分救济整天以野菜度日的王永才;数九寒冬,文朝荣把妻子舍不得穿的衣裳,偷偷送给了衣不蔽体的王朝珍;春耕时节,罗召明家缺少种子,文朝荣毫不犹豫地把自己家的种子给他送去。[全文]

  【热议】让“朝荣精神”永驻:文朝荣的先进事迹充分展示了当代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和时代风貌,他用生命淬炼的“朝荣精神”,值得所有党员干部记取、深学。[全文]

  【感悟】一生只为故土忙:在海雀采访期间,我专程前往文朝荣的坟前看看。彝族没有立碑的习俗,但文朝荣却用自己的一生,在海雀大地上、在百姓心中树起了一座丰碑。[全文]

高德荣在研究果苗。
文朝荣主动承担义务护林的责任
 

精神遗产:文朝荣群众工作六法

高德荣走过危桥去村里看望村民。
文朝荣在荒山上开出"绿色银行"

一、常串门,摆政策——我入党的目的是为了多了解一些党的基本政策,多为群众办点好事
二、办急事,做实活——要把关心老百姓的疾苦放在工作的第一位
三、找路子,不苦熬——哪怕失败一百次,也不能死守旧摊子
四、掏心窝,立规矩——给你慢慢解释,直到你心服口服
五、我带头,一起干——幸福不是天上来,要靠我们自己去创造
六、当杆秤,像清泉——只有千年的名,没有千年的人,一定要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
【特色点评】
文朝荣同志被市委、省委和中组部先后追认为优秀共产党员。中央政治局常委刘云山批示:“文朝荣老支书是搬动贫困大山的老愚公,应当广泛宣传。”省委书记赵克志指出:“文朝荣同志是贵州基层党支部书记的基础代表,是全省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一面镜子。”文朝荣群众工作六法入选全国群众工作法优秀案例。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