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文朝荣群众工作六法

2014年12月22日17:04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文朝荣同志生前是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河镇乡海雀村老支书,他带领海雀村群众斗风沙、战贫困,走出了忍饥受冻的苦境,他的身上集中体现了毕节试验区人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精神力量。老支书文朝荣在几十年农村基层实践中,积累了一套务实管用且有自身特点的群众工作方法,即勤串门,摆政策;办急事,干实活;找路子,不苦熬;掏心窝,解疙瘩;我带头,一起干;当杆秤,作清泉,这是一种朴实而智慧的群众工作方法。作为一位彝族党支部书记,能够团结带领占全村人口绝大多数的苗族同胞共同奋斗,一方面挑战贫困、绿化海雀,一方面促进和睦相亲、和谐相处。几十年来,村里未发生大的矛盾纠纷,没有信访案件,更没有刑事案件。

【产生背景】

文朝荣同志逝世后,先后被追授为全市、全省、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中央政治局常委刘云山批示:“文朝荣老支书是搬动贫困大山的老愚公,应当广泛宣传。”贵州省委书记赵克志号召全省上下向文朝荣学习,“远学焦裕禄,近学文朝荣”成为贵州省第二批群众路线的一面镜子。学习文朝荣精神,我们就要像他那样,把党的根本宗旨内化于心,做到思想自觉,把党的根本宗旨外践于行,做到行动自觉。这种外践于行,需要我们在群众工作中去落实和体现。为此,通过学习文朝荣同志的群众工作方法,将学习他的精神在实践和操作层面有形化、具体化,做到知行合一,并通过扎实做好群众工作,把学习文朝荣“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愚公移山、改变面貌”的精神转化为团结带领广大群众共同推进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梦想。

【主要做法】

一、常串门,摆政策——“我入党的目的是为了多了解一些党的基本政策,多为群众办点好事”

“以前文老支书每天巡山回来,总是要东家串串、西家走走,摆这样摆那样。他经常挂在嘴边的几个字就是‘我家海雀’,他把我们都当自家人。”海雀村学堂组的朱学友还清楚地记得,一次,他从地里回来,看见门口有把撮箕,一问,是老支书路过时,看到他家撮箕扫把坏了,故意丢下的。看到他,老支书话又来了,“我是来看一下娃娃上学了没有。你们晓得不?现在到了读书年龄,不送去学校,大人是违反法律规定的,不要活路一多,就又把娃喊在家里帮忙了。顺便问一下,你们觉得种点中药材有趣没得……”“上面一有什么政策,老支书总会第一时间传下来。他几种话都能讲,对彝族说彝语,对苗族说苗语。”曾当过村民组长的王兴才回忆。

二、办急事,做实活——“要把关心老百姓的疾苦放在工作的第一位”

“穷的不止一家两家,必须紧最困难的先来,救命粮一定要给最饿的人吃。”上世纪八十年代,海雀村贫困状况严重,分配救济粮时,文朝荣既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正因为心里时刻牵挂着困难群众的安危冷暖,一家老小同样饥肠辘辘的文朝荣,才会四让救济粮和平价返销粮食。也正因为急公好义,文朝荣才会让儿子拿出3亩地无偿送给因为生两个女儿而被夫家嫌弃、被迫回到海雀娘家的苗族妇女王兴秀耕种,并帮助其建房,使王兴秀重新融入海雀,感受了家的温暖。也正因为文朝荣始终把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视作自己的天职,村民王安举家姑娘患伤寒病去世,别人怕传染不敢“挨边”时,他才会站出来招呼村里身体壮实的小伙子们,“跟着我抬,看谁被感染?”这才让停放多日的逝者得以上山入土。

“他喊人帮我修房子,还给大家说,做完了各人回家吃饭,不要麻烦老人家。”苗族老大娘安美珍回忆当年文朝荣组织村民为她家修房子的事,一个劲地说老支书帮人做事情实在,“巴心巴意”。

三、找路子,不苦熬——“哪怕失败一百次,也不能死守旧摊子”

“山上有林才能保山下,有林才会有草,有草才能喂牲口,有牲口才能有肥,有肥才能有粮。”20多年前,面对全村“山上光秃秃,屋里干穷穷”的苦境,痛定思痛后的文朝荣,向全村群众提出了这个思路,这就是海雀村家喻户晓的“林—草—畜—肥—粮”模式。文朝荣曾经对海雀的群众说:“哪怕失败一百次,也不能死守旧摊子。”实践证明,文朝荣找对了路——只有在光秃秃的山上种上树,海雀才有盼头,才能摆脱过去的苦日子。1985年时,海雀村人均占有粮食仅107公斤,“一年没有半年粮”,当时毕节地区农民人均占有粮食178.9公斤,海雀比全区人均水平少71.9公斤。2013年海雀村人均占有粮食增加到385公斤,而全市农民人均占有粮食383公斤,海雀超过全市人均水平。

四、掏心窝,立规矩——“给你慢慢解释,直到你心服口服”

“文老支书骂人很厉害,骂得你抬不起头来。但骂完了之后,他会给你慢慢解释,直到你心服口服。”村民罗召明回忆。对于邻里之间的口角纠纷,文朝荣总是及时调解,他经常说,“隔壁邻居一家人,低头不见抬头见,不要多言苦脸。”见到村里的年轻人,他总要加几句“不能乱来,一定要好好做人”。“老支书定下的规矩,大家都要和睦相处,不准随便起矛盾,更不能违法乱纪。”不仅嘴上说,文朝荣还十分注重用“白纸黑字”的方式“立规矩”,用制度“管人”。上世纪八十年代,海雀村一带的群众习惯放“野牲口”。为管护好全村林地不被“野牲口”破坏,文朝荣不仅组建了护林队,还组织村两委拟定了“四个严禁”林木管理准则(“严禁林区内放牧;严禁毁林开荒;严禁放火烧山;严禁乱砍滥伐),写进村规民约,严格执行。

五、我带头,一起干——“幸福不是天上来,要靠我们自己去创造”

“植树护林、科技兴粮、修建学校、计划生育,都是文老支书带头干起的。”村民王付德回忆,在村里,自己放牛算是出发得最早的人,几乎6点半就要赶牛上山,但每天上山时,老支书都已经在山上开始巡山了。解决了吃饭问题,文朝荣又开始琢磨办学校、兴教育的事情。和文朝荣一起搭过班子、曾任村委会主任的王学德老人回忆,当年,每天都有300多人一起上山种树。一次,带去的洋芋太少,填不饱肚子,文朝荣跑回家,把准备给女儿坐月子吃的鸡蛋全部煮熟带上山,给栽树的人吃了,女儿为此伤心了好长时间。“幸福不是天上来,要靠我们自己去创造,不是等到而来。”在文朝荣的笔记本上,写着这样一句话。正是由于他冲锋在前、带头拼闯,并成功调动了全村群众的积极性,才把海雀人引向了创造幸福的道路。

六、当杆秤,像清泉——“只有千年的名,没有千年的人,一定要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

“文老支书是个正直人、公道人,不管对哪个,他绝对不偏不倚。”原海雀村包村干部、现已退休的老同志陶官灵说,文朝荣之所以能在村民中说一不二,不是他有多大官位和权力,而是他对人对事一片公心,一杆秤量到底,才赢得了信赖。文朝荣生前常说,“做啥子事都要一碗水端平”,这成了他做人处事的准则。

“村干部要能吃苦,不能起贪念,不能让群众看不起”,在文朝荣的笔记本里,我们看到这样一句话。据文朝荣二儿子、海雀村现任村委会主任文正友回忆,2007年,文正友为了自家小超市运货方便,花了几万元买了一辆皮卡车。消息传到住在老房子的文朝荣耳朵里,他当天就把儿子叫来质问买车款的来源。待文正友说清楚钱是信用社贷款和自己的积蓄后,老支书这才稍微平静下来,但还是反复强调:“我当了几十年村干部,从来没有留下一分钱的扯皮账,你千万不能让人戳脊梁骨啊!”文正友说,父亲后来还是不放心,生怕他挪用了村里的基建资金,又通过其他人了解他到信用社贷款的事,直到确认是真的,才没有再深究。

【取得成效】

当年的海雀,全村700多人都是文盲或半文盲。读过三年小学的文朝荣在全村就算是有文化、有见识的人了。村民王永刚回忆,在一次村民大会上,文支书激动地说:“海雀的穷根子就是没有文化,不识字,进城上个厕所连男女都分不清,更不用说挣钱致富了。”说完,捐出了家里卖牛仅有的168元钱。深受感染的海雀村民,有钱的出钱,有材料的送材料,有劳力的出劳力,大家七手八脚,终于盖起了有4间教室的海雀小学。如今,通过扩建,海雀小学已有3层教学楼、8间教室,每个教室都用上了多媒体教学平台,海雀村孩子终于享受到了优质的教学资源。

【探讨启示】

我们做群众工作,只有带着感情,勤串群众家门,走进群众心里,才能听到真实呼声,将百姓事当成自家事。只有和群众“同坐一条板凳”,摆家常事,说心里话,才能感召群众、凝聚群众,把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法规原原本本、通俗易懂而又具有说服力地传递给群众。要让群众打心眼里相信我们,就要像文朝荣那样,对待群众有仁爱之情、关爱之心,多关注困难群众,为他们实打实地解决问题。要把群众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把办好群众的每一件难心事作为自己的分内事。群众急需解决的困难要马上处理,能够当场解决的就当场解决,当场难以解决的,创造条件也要解决。心里一定要时刻装着群众,带着感情,带着责任,真刀真枪地干出“干货”来,做实活路,只有这样,才会得到群众的真心拥戴。

【特色点评】

文朝荣同志被市委、省委和中组部先后追认为优秀共产党员。中央政治局常委刘云山批示:“文朝荣老支书是搬动贫困大山的老愚公,应当广泛宣传。”省委书记赵克志指出:“文朝荣同志是贵州基层党支部书记的基础代表,是全省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一面镜子。”文朝荣群众工作六法入选全国群众工作法优秀案例。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秦华、权娟)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