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建>>青岛港工人群体先进事迹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青岛港依靠港口工人实现共同梦想纪实

2013年08月14日15:23   来源:新华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与港口共命运 与祖国共奋进

  “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没水小河干”。改革开放30年来青岛港发展的兴衰荣辱,让每一名职工认识到自己的发展与国家、企业的兴衰息息相关,唯有将个人梦寄予国家梦、企业梦,梦想才能放飞。

  见证了港口发展壮大的码头工人永远不会忘记,伴随着共和国的崛起,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青岛港吞吐量从1978年的2000万吨到中国加入世贸的2001年,达到了1亿吨;2006年达2亿吨;2008年达到3亿吨,2012年达到了4亿吨,居全球第七位。青岛港的集装箱货物从1978年的几十个标准箱,到2012年达到了1450万标准箱,居全球第八位。原为北方支线港口的青岛港,如今与世界上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50多个港口有着贸易往来,在世界贸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回顾港口120年的风雨沧桑,从帝国主义的剥削掠夺到世界第七大港的强力崛起,历史的变迁让我们感到骄傲和自豪。青岛港的码头工人也从当牛做马,到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120年的沧桑巨变,不断印证着一个道理:个人的前途与国家命运、港口命运息息相关,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港口好,公司好,我们才会好。”这是大港公司机械六队唐海宁在队里组织的“放飞梦想”主题班会上发表的感言。

  “港口给我舞台,我还港口精彩”。从创新到创造,广大职工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投身港口创新发展的火热实践中。立足实践、岗位创新,一线职工用信息化、机械化、现代化改造传统的码头装卸工艺,推动港口转型升级、跨越发展。青岛港充分尊重职工的首创精神,年年对先进个人和优秀成果进行隆重表彰,极大地激发了广大职工的创造热情。集装箱轮胎吊“油改电”项目、自动平车机、供电系统无人远程监控系统等一大批具有革命性、标志性,彻底改变传统作业工艺的重大技改项目在广大职工的手中诞生,在港口生产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有的项目已经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2011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2012年青岛市党代会上提出,加快西海岸经济新区开发建设,以董家口港区、保税港区为依托,整合西海岸港口、园区、产业和政策等优势,吸引高端生产要素,构筑创新开放的现代化国际新城区。加快整合西海岸港口,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2012年青岛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支持青岛港转型发展、做大做强,建设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推动青岛港向世界第一大港迈进”。如今,青岛港已经由一个老港区发展成为四大港区,而董家口港区就是实现未来世界强港梦的重要载体。

  2012年12月26日6点,在青岛港董家口港区40万吨矿石码头上,卸船机司机孙越飞将满满一钩矿石从“旅行”轮上稳稳起吊出舱,标志着青岛港吞吐量胜利跨越4亿吨。

  那一刻,在幸福的泪光中,他愈发清晰地感到:青岛港建设世界一流强港的梦想就在眼前。

  两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沙滩。当时,来自青岛港不同基层单位的职工,撇家舍业,背着铺盖来到董家口,荒山野岭,人迹罕至。

  对于怎样在一片荒地建起新港,建港指挥部项目负责人吕殿亮没有正面回答,他讲了董家口建设者们的几次“搬迁”:2009年上半年,初到董家口,他们就缩在6个集装箱里、断水断电,晚上睡觉时,两床被子再加上一件军大衣,依旧冻得睡不着。后来,他们搬进了“海景房”——当地人看虾池所建的临时房,住在海的最边上。再到后来,才在一块不大的平地上,盖了很简易的小平房。

  正是这样全身心地奉献,造就了董家口边开发建设边生产作业的奇迹,一年时间,堤坝回填车辆所拉的土,从陆上可以连至太平洋;每月挖的泥,有1000万方,相当于50艘巨轮的载量。

  在超人的汗水和付出中,青岛港继用363天时间就建成了常规需要五到六年、世界最大的40万吨矿石码头,用178天时间建成了常规需要两到三年的20万吨级矿石转水码头后,到2012年已经在董家口港区建成了11个泊位,新增能力1亿多吨。2013年,在青岛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青岛港在董家口港区积极推进、统筹开发150平方公里区域,全年将建成9个泊位,累计建成20个泊位,形成能力2.2亿吨。

(责编:赵健、秦华)


相关专题
· 青岛港工人群体先进事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