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建>>青岛港工人群体先进事迹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青岛港依靠港口工人实现共同梦想纪实

2013年08月14日15:23   来源:新华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知识分子在青岛港大显身手

  在青岛港,有一批高学历的青年知识分子,有大学生、研究生,以及海外留学回国人员。他们选择青岛港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在这里找到了实现自身价值的位置。用他们的话来说:“知识改变命运,岗位成就事业。”

  青岛港对新来的大学生,鼓励引导他们从基层、基础干起,将所学的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

  1988年,从武汉水运工程学院毕业的高吉凯来到了青岛港。当时像他这样的大学生青岛港还不是很多,没想到被分配去一线干起了维修工。高吉凯说:“当时感觉与自己的理想有很大差距,有点失望,也很不安心。”在高吉凯走上工作岗位不久,青岛港引进了不少新型的装载机和叉车。机器多了,维修就成了问题,特别是这些新型的现代化设备,老师傅们不熟悉,高吉凯所学的知识正好有了用武之地。高吉凯说:“我明显地感觉到只要踏踏实实地干,自己的专业知识肯定有用。这也坚定了我在港口成就事业的决心。”

  此后,随着青岛港集装箱业务的发展,高吉凯又转向了集装箱桥吊设备的维修工作。如今,高吉凯从一名助理工程师升为高级工程师,成了公司的“技术大拿”。他说:“回头看看走过的路,我感到,大学生要跪着做事,站着做人,如果离开了实践,离开了一线工作,离开了用技术去解决实际问题,就什么事也做不成。”

  2002年5月,从浙江大学先进控制研究所、工业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毕业的博士研究生庄开宇,婉拒了多家高新技术企业的高薪聘请,毅然决定到青岛港,参与青岛港的信息化建设。一些学计算机和自动控制的学友认为庄开宇的选择很“傻”,因为如果跟着导师搞公司,研发项目,经济效益是非常好的。但庄开宇说:“是青岛港对人才的尊重和渴求打动了我。”

  庄开宇来到青岛港不到2个月,就负责了信息化控制系统的研制和开发,青岛港还将集装箱控制系统项目交给他。由他开发完成的国家级创新项目《青岛港现代物流及电子商务系统工程》,从全国346个项目中脱颖而出,成为首批全国电子商务专项项目。

  庄开宇说:“我在这里留下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这里干事业的空间比较大,我刚来时第一个合同签了5年,后来我认定我的合同要再签下去。”

  1991年,朱静霞从国防科技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分配到中国海洋大学任教。1995年,被公派到荷兰进修。在欧洲,发达的信息化水平让她震惊。在感慨于中西方计算机差距的同时,她也下定决心,再也不能躲在大学这个象牙塔里了,要到最需要自己的地方去,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去实现信息技术人员的价值。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青岛港将信息化作为港口发展的重要引擎,吸引着大批知识分子一展才华。2001年,朱静霞来到了青岛港,立足岗位刻苦钻研,度过自己人生中最有意义的十年。2010年9月15日,由朱静霞带领的攻关小组自主研发的集装箱拖车智能调度系统走出了国门,登上了世界讲台。在美国斑马公司(Zebra)全球企业用户峰会上,朱静霞团队代表全球253家用户、100多个著名港口,向欧美发达国家宣讲青岛港智能拖车调度系统运行经验,为中国码头工人赢得了尊严和荣耀。如今,朱静霞团队又成功改造升级集装箱生产系统,把桥板头从集装箱桥吊下彻底解放出来,实现了世界港口史上第一次桥吊下的无人化作业。

  为了吸引知识分子参与到港口的建设和发展中来,青岛港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让知识分子真正做到面向基层、面向职工、面向市场、面向货主、面向外部,一切从港口的实际出发。还专门出台了《关于实施人才强港战略的激励机制》,建立起了符合港口实际情况的港内职称评聘体系和评价标准。

  近年来先后表彰奖励了优秀科技成果5000多项,每年拿出1000多万元奖励技术成果和优秀科技人才。对集团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还实行津贴制度,推行高技能岗位津贴,在技术含量较高的岗位中,实行岗位首席制度,每年评选一次,每月给予一定津贴。一大批技术工人、知识分子在港口发展中脱颖而出,走上集团中层领导岗位和管理岗位。

  金牌工人、农民工、知识分子,他们出身不同,岗位有别,但是,在青岛港,他们却获得了一样的成功。因为,这里,给了他们人生出彩的机会,更给了他们梦想成真的舞台。

(责编:赵健、秦华)


相关专题
· 青岛港工人群体先进事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