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肯学肯干,人人都可成才”
在青岛港,有这样两组数据:
改革开放初期,青岛港77%的职工、12000多人只有初中以下学历,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不足6%,技术工人仅占28.7%,其中高级技工只占技术工人的9%,没有一名工人技师。文化水平低、思想素质低、社会地位低成为那个时代码头工人的真实写照。
如今,职工队伍结构变为以6000多名知识分子、8000多名技术工人和9000多名农民工为主体的高素质的职工队伍,其中高级技术工人占技术工人总数的76%,远远高于世界发达国家35%的平均水平。
个人敢做梦,港口能圆梦。曾经弯着腰干活的码头工人,在港口育人成才的平台上挺直了腰杆!
文化机制打造凝聚力。在青岛港的每个公司和码头,都能看到这样一些醒目标语:“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作为,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贡献,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牺牲”;“精忠报国,服务社会,造福职工”;“永远听党话,永远跟党走,永远报党恩”……
青岛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将企业文化外化于形、内化于心,成为广大职工的共同愿景。
青岛港大港公司机械五队队长温宏杰是一名基层管理者,他所在的队共有143人,有大学生、技术工人和农民工。他告诉记者:“思想政治工作最大的好处就是凝聚人心,让伙计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党建带群建、党员带群众,干部作表率,让职工心顺气顺,干起活来踏踏实实。”
在思想教育方面,青岛港打破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界限,请榜样上讲台,“让身边人讲身边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典型可敬、可信、可学、可近,开创了群众性自我教育、自我激励的思想政治工作新形式,凝聚起干事创业的精神力量。
培训机制打造内驱力。打破“人才”的神秘感,青岛港意识到,港口要发展,关键在人,人才建设是重中之中。青岛港把人才建设纳入到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个人的建设规划中,既瞄准世界前沿知识,又立足岗位实际,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练什么、精什么”,持续开展“学政治、学业务、学技术、学文化、学实践”的“五学”活动,构建起了集团、公司、科队、班组四级学习平台,使港口成为育人成才的大熔炉、大学校。
激励机制打造创新力。青岛港集团人事部介绍,“青岛港的人才,都是在实践中培养和成长起来的,是在实干中产生的。谁最能胜任工作就选谁,谁最能干好事业就用谁,谁最能促进发展就让谁干”。
青岛港奉行“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唯年龄”的“五不唯”用人观念。在青岛港,干部可以在工人岗位干活,工人也可以走上管理岗位。这样做,为广大职工发挥聪明才智和实现自我价值创造了广阔的舞台。农民工干好了同样受到提拔、重用,一大批技术工人、知识分子在港口发展中脱颖而出,走上经理、厂长、部长、集团领导等管理岗位。
这种不拘一格、重视实干的选人用人机制,使青岛港的职工树立了这样的理念:“只要肯学肯干,人人都能成才”;“只要有真本事,在普通岗位上也能充分实现人生价值”。
榜样机制打造感召力。在青岛港,你发现,不仅装卸主业有员工品牌,就连后勤也有员工品牌,每个岗位都有学习的榜样和标杆。目前,青岛港已经拥有了1380多个员工品牌和1800多个绝活。平均每17个人中就有一个员工品牌,每13个人中就有一项绝活。凡是干出成绩、练出“绝活”的职工,青岛港都将他们树为标兵,并以他们的名字来命名这些成绩和“绝活”,还将这些荣誉与经济收入挂起钩来。从而把企业的创新发展与职工的创先争优紧密地联系起来,营造人人争当先进、个个景仰模范的氛围。这样,提升了普通职工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益,使工人们充分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在普通岗位上的实现,从而也更加珍惜自己的劳动岗位,努力为港口的发展作贡献。
如今,青岛港涌现出了一大批创造了国内外港口效率的“金牌工人”、“行业专家”和“品牌员工”,造就了上万名“五好岗位”员工、千余名练就一身“绝活”的专门人才,而在每个行业、专业和工种上,几乎都有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和领军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