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山種樹 “連續三個春節在山上度過”:“連飯都吃不飽,哪有力氣種樹?樹能當飯吃?”這引來大多數村民的反對。文朝榮召開黨支部會議、村民代表大會,擺利害做動員,白天干農活,晚上訪農家,終於做通了群眾工作。
以身作則 “喊破嗓子不如甩開膀子”:文朝榮向村民倡議並帶頭捐出了家裡的全部積蓄168元。其子文正友對記者說,“當初那168元錢,是我父親瞞著母親把家裡的牛賣了的錢。”
愛民情深 “我入黨是為了多為群眾辦點好事”:面對鄉裡送來的救濟糧,文朝榮連續4次謝絕,將指標全給了村裡最困難的群眾。不僅自己放棄救濟糧指標,文朝榮還動員自己的兒子、兄弟放棄指標,讓救濟糧真正用在緊急處。[全文]
種樹成為畢生事業
為了種樹,文朝榮還拒絕了“當官”的機會。1989年,組織計劃招聘文朝榮擔任鄉裡的科技副鄉長。文朝榮找到上級領導,講述了種樹的艱難過程和樹林管護的重要性,堅決要求留在了村裡。
向貧困宣戰
1991年,文朝榮在村裡推廣地膜玉米。為打消村民顧慮,他先在自家土地上做起實驗。看到甜頭的村民紛紛效仿。此后,文朝榮又帶領大家進行玉米育苗定向移栽、綠肥聚壟免耕等科技方法。地膜覆蓋種植一直延續到今天,成為海雀村最佳增糧辦法。
治窮更治愚
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文朝榮仍牽挂著村裡的教育。2014年初文朝榮重病期間,對前來探望的赫章縣有關領導提出自己的希望:“多給我們派幾個好的老師來,這樣教學質量才會好。”[全文]
再訪海雀憶朝榮:1月10日,記者再次走進貴州省畢節市赫章縣河鎮苗族彝族鄉海雀村。冬日的村庄,別有一番韻味,恬然寧靜。老支書文朝榮當年帶領群眾種下的華山鬆苗,如今已蔚然成林,迎著瑞雪,愈見挺拔。[全文]
烏蒙深處“老愚公”:走進海雀村,總能聽到村民們講述怎麼也忘不掉的往事:有一年,文朝榮瞞著妻子,把家裡僅夠維持生活的口糧,勻出一部分救濟整天以野菜度日的王永才﹔數九寒冬,文朝榮把妻子舍不得穿的衣裳,偷偷送給了衣不蔽體的王朝珍﹔春耕時節,羅召明家缺少種子,文朝榮毫不猶豫地把自己家的種子給他送去。[全文]
【熱議】讓“朝榮精神”永駐:文朝榮的先進事跡充分展示了當代共產黨人的精神追求和時代風貌,他用生命淬煉的“朝榮精神”,值得所有黨員干部記取、深學。[全文]
【感悟】一生隻為故土忙:在海雀採訪期間,我專程前往文朝榮的墳前看看。彝族沒有立碑的習俗,但文朝榮卻用自己的一生,在海雀大地上、在百姓心中樹起了一座豐碑。[全文]
一、常串門,擺政策——我入黨的目的是為了多了解一些黨的基本政策,多為群眾辦點好事
二、辦急事,做實活——要把關心老百姓的疾苦放在工作的第一位
三、找路子,不苦熬——哪怕失敗一百次,也不能死守舊攤子
四、掏心窩,立規矩——給你慢慢解釋,直到你心服口服
五、我帶頭,一起干——幸福不是天上來,要靠我們自己去創造
六、當杆秤,像清泉——隻有千年的名,沒有千年的人,一定要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
【特色點評】
文朝榮同志被市委、省委和中組部先后追認為優秀共產黨員。中央政治局常委劉雲山批示:“文朝榮老支書是搬動貧困大山的老愚公,應當廣泛宣傳。”省委書記趙克志指出:“文朝榮同志是貴州基層黨支部書記的基礎代表,是全省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一面鏡子。”文朝榮群眾工作六法入選全國群眾工作法優秀案例。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