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甘南现象”解析

2014年02月14日09:05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百姓的事大于天

“为民工程”往大了说——群众为大,所有老百姓的事全管;往小了说就两个事——乡镇、村里所有的人和事都是党委的事,也是政府的事,是各级领导干部的事;各部门、各单位涉及到的所有人和事,都是部门、单位领导的责任。这样就能保证干部有事干、群众的事有人管。

2013年8月2日早8点,梁光的岗位手机骤然响起。东阳镇同盟村的一个村民打来电话,说他家和另外五户村民的共计200多头大牲畜被洪水围困在梅里斯区境内的河套里,情况万分危急,请求帮助救援。

梁光撂下电话,马上指示东阳镇领导:“群众需要帮助,不管在哪儿遇到困难,我们都得管!”

东阳镇镇长马长伟二话没说,立刻带队赶往一百多公里外梅里斯区境内的鄂拉门沁草场,同时联系海事部门调用大型船只,组织乡镇干部和派出所干警全力营救,发动沿江村民前往支援。

干群联手,苦战三天。8月4日,当暮色笼罩大地、洪峰到来之前,被困的200多头大牲畜全部安全转移。免受重大财产损失的农民流着泪,不停地说着感激的话,让参与救援的干部群众深深感受到了干群一心的温暖与快乐。

兴隆乡东兴村村民杨才在县里的一家建筑公司打工时受伤,花去医疗费6000多元。按照《工伤保险条例》,医疗费报销的事并不复杂,但却难住了杨才。原来,建筑公司寻找各种借口,只承担5000元医疗费,其余的概不负责。求告无门的杨才通过“为民工程”岗位电话把情况反映给兴隆乡政府。按理说,杨才在县里打工受伤,和乡里关系不大,但在“都是我的事”的属地管理理念下,兴隆乡党委和政府领导没有袖手旁观,而是多次出面协调相关部门,最终促成杨才与建筑公司达成调解协议,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政务信息公开是转变作风的一剂良药。甘南把全县大大小小的“官”的职责范围和他们的联系电话告诉老百姓,让老百姓有事知道进哪个门、找谁办,办不好了找谁投诉。

于浩洋,31岁,甘南镇居民。他患有先天性糖尿病,因母亲早逝、父亲年迈,靠一个姑姑照应。屋漏偏逢连阴雨。三年前,苦命的于浩洋又患上了尿毒症。他的姑姑无可奈何地说:“我上岁数了,也拉帮不动你了,找找政府吧。”于浩洋去过街道,找过民政,跑过派出所和医保局。但三年多来,他就像在原地转圈子。2013年,他听姑姑说县里在搞“为民工程”,要求干部为老百姓办实事,便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拨通了“为民办”的电话。让他没想到的是,在“为民办”的协调下,该来的部门都来了,一上午就给他办妥了低保手续和大病保险。

于浩洋哭了,很感激也很伤感地哭了:“你们让我想起了死去的妈妈!”此后,他和朋友闲聊时常感慨地说:“他们变了,真变了,变好了!”

时任“为民办”主任的肖正平听到这个评价,忍不住流泪了:“他还管我们叫‘他们’哪!这让我惭愧、心酸……”

44岁的朱玉立是巨宝镇金星村村民,无儿无女,身体残疾,是个五保户。因七年前和县里五保供养中心的工作人员发生口角,性格倔强、爱认死理的他开始了漫漫上访路。他说:“县里的领导都认识我,我去过省里,进过北京,有些人认为我是‘刁民’。可是梁光书记来了以后,干部们开始变了,态度好了,听我说理了。镇长史伟和镇干部李冰冰主动找我谈心,解开了我心中的疙瘩,还帮我找了一份工作。现在,我活得像个人样了,街坊邻居都说我变了。”

平阳镇70多岁的居民丁文英是个老上访户,家庭生活十分困难。她的老伴是退伍军人,战争年代曾屡立战功,但在“文革”期间却受到迫害,蒙受冤屈。丁文英的大儿子曾在平阳电机厂上班,后因犯错误被劳教。解除劳教后又患脑出血,留下后遗症,一直失业在家。丁文英疯癫的二儿子失踪多年,一直没找到。平阳镇党委、政府领导针对丁家的情况,耐心细致地做丁文英的思想工作,帮助解决生活困难,并协调县社保局,帮她的大儿子办理了退休手续。丁文英十分感动,感慨地说:“共产党的好作风又回来了。”

“‘为民办’的领导好:我叫王贵义,是一个靠低保和养花来维持生活的老百姓。梁光书记去年9月27日的讲话和今年4月9日的讲话,我都找人要来看了,实在感人肺腑,催人奋进,讲到老百姓心里去了。我是流着泪看完的,字字千金。‘为民工程’让全县百姓高兴万分,你们把事办到我们心坎上了……我为你们感到光荣!谢谢!谢谢!”

一封封情真意切的感谢信,一面面表达百姓心意的锦旗,藏在“为民办”的柜子里。“为民办”主任范福才说:“我不愿意让别人看到这些。因为这些事都是我们该办的,而且是早就该办的,收到这些东西,说实话,心里有点愧得慌。”

现在,甘南的各单位、各部门都在想方设法把自己的业务职能梳理清楚,程序尽可能简化,以方便百姓办事。

2013年9月中旬,甘南的老百姓每家都收到一本《为民手册》,手册里简明扼要地写明了在甘南办什么事该去什么单位、找什么人、怎么办。老百姓说,这小本本,就是我们的生活指南。

现在,甘南最火的电视节目不是外国大片、古装大戏,也不是警匪片、言情剧,而是《“为民工程”进行时》。

2013年7月20日,这天的专题节目是《两头牛和一个招商项目的故事》:伴着鸡鸭鹅狗的叫声,宝山乡巨丰村的韩桂武说:“俺家17号晚上有两头奶牛不慎走失,向派出所报案后,乡政府和民警很快就帮俺找回来了。我深表感谢。我现在的想法就是‘为民工程’好,为老百姓办实事!”

电视直播间里,龙之谷肥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巍说:“今天我到电视台是来表达心意的。自从我们龙之谷肥业有限公司落户甘南以来,得到了各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在办理相关手续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投资环境的温暖。我们认为,投资甘南、落户甘南的决策是非常正确的。今后,我们将加大投资力度、加快企业发展,在做好企业的同时,积极投身到甘南的公益活动中,和甘南共进步、共发展!”

节目没有大策划,没有大手笔,更说不上视觉效果的“高品位、高科技”,可是,它每天都牢牢地抓住了全县37万人的眼球。甘南县电视台台长曹斌兴奋地说:“有了‘为民工程’,我们的节目也火了,在办节目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温暖和激情!”

如今在甘南,无论在城镇还是在乡村,无论是退休干部还是家庭主妇,无论是种地的农民还是上学的娃娃,你随便拉住一个人说起“为民工程”,对方都能说出个一二三来。

甘南县人大常委会主任赵俊清说:“‘为民工程’就像一棵参天大树,党的建设是主干,经济发展是成果,群众是树下的土壤。通过实施‘为民工程’,甘南干部的思想端正了,工作干劲足了,不摆花架子了,事业心、进取心强了。”

仅仅靠干部的思想认识和制度机制,也决不会有这样的变化!

监督,到位的监督,毫不留情面的监督,才会使各级干部不敢心存侥幸、不敢懒惰懈怠、不敢违反纪律!

由县纪委、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部三家联合组成的“为民工程”监督组,随时受理群众投诉;

由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组成的监督监察巡视组,经常到各部门巡查、暗访;

县电视台开辟的《新闻直播间》和《新闻视点》专栏,随时对发现的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以及吃拿卡要现象进行曝光;

县“为民办”对各监督渠道报送的违纪违规问题,随时编发通报批评。

甘南实施“为民工程”以来,已有三个单位、五名干部被通报批评,有两名干部被调整岗位,有四名干部被处分。

“那么,到底啥是‘为民工程’?”记者穷追不舍。

县长李韬放说:“用最简单的话说,‘为民工程’就是把群众摆在第一位,上级带着下级干,干部围着群众转,该管的事有人管,该办的事有人办,而且还要‘马上办’,没有任何借口可以拖、可以推、可以糊弄!说到底,‘为民工程’就是一项人心工程——人心齐了,心无旁骛了,事业必然就发展了。不到一年时间,已经有11个超亿元项目在甘南落户开工了。”

落户甘南的北京首农集团双河农场公司总经理说:“对我们来说,‘为民工程’就是一块吸铁石,就是企业的安心工程。”

甘南镇一位姓张的社区居民说:“‘为民工程’就像一个很大的筐,装着老百姓过日子的柴米油盐、衣食住行。”

梁光说:“‘为民工程’不是创新,不是改革,也并不高深。它是党的宗旨的体现,是党的优良作风的回归,但它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是共产党人永远不可终结的事业。”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高巍、秦华)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