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两者之异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与西方的人本思想在很大层面上表现出不同点。这种不同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层面:
民本思想的重物质与人本的重精神之别。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注重人的物质利益。中国古代一直就以物质方面的利益作为民本思想的出发点与归宿点,前文关于重民理念已经作了很多的阐释,在此不再赘述。中国古代民本的重民思想是出于社会和谐的考虑,特别是官与民之间的和谐。民本观念的提出,主观上为了统治者政权的稳定,但客观上却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如殷商与周朝,统治者提出民本思想,主观是为了赢得民众对其执政的支持,客观上却有效催生了当时社会的和谐。赢得民众支持的最好方式是先富其民,让老百姓过上富足的生活,衣食无忧,如此,才能真正实现让百姓不胡思乱想、不造反。管子对富民以利于社会的和谐有着深刻的阐释。他说:“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管子?治国》)管子之言一方面肯定了重视民之物质生活的重要性,同时也看到了轻视民众物质生活的危害,由此可知为官者执政必然以富民为本,否则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灾难。当然,古代社会民本思想以富民为本的另一个原因则在于只有民众富裕了,对民众的教化才能有效。因为“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管子?牧民》)民众的“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之从之也轻。”(《孟子?梁惠王上》)可见,古代为官者意识到富民有利于社会的优序良俗,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有利于社会伦理道德的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