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止干部挂职“走样”?
□ 本刊记者/薛万博 李小平
有专家指出,堵塞干部挂职锻炼工作中的漏洞,防范与解决干部挂职锻炼中的倾向性问题,实现干部挂职锻炼效果与效益的最大化,已成为制度完善的主攻方向。
用法规明确各方责、权、利
很多受访专家认为,要杜绝干部挂职锻炼发生“走样”,尽快制定一部全国统一的规范性制度是当务之急。《中国青年报》刊文指出,规范挂职干部行为,归根结底还得依赖于挂职制度的完善,让挂职工作“听命”于制度,而非受控于“潜规则”。
“由于挂职工作牵涉诸多行为主体,因而目前干部挂职至少有两方面的问题需要改进。”南开大学博士生导师齐善鸿教授认为,“一方面,实施单位、派出单位、接收单位和挂职干部等各主体的权限和责任有待进一步明确;另一方面,挂职锻炼是否作为提拔的必要条件,在提拔条件里占多大比重,以及挂职锻炼与提拔使用的关系,需要在挂职文件中作详细说明。”
黑龙江省委党校法学教研部杨玉荣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达了类似观点。他认为,要对干部主管部门、派出单位、接收单位和挂职干部各自的职责权限作出明确规定,使其各司其职、各尽其责,这样才能从根源上克服“派出单位疏于管理、接收单位不便管理”和“挂名有余、履职不足”的现象。为防止“虚挂”现象发生,必须坚持行使权力与履行职责的统一。如果有职无权,这个职位就会形同虚设。
此外,北京中盛律师事务所杜立元律师指出,干部挂任的职务是否需要地方人大选举,在法律上应予以明晰,要与我国现行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紧密结合。
关于干部挂职锻炼的行政成本问题,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法学博士马宝成建议,有关部门应作出大致统一的规定,通过加强管理,尽可能降低制度性成本。挂职干部在待遇上应以原单位、原职务为标准,由原单位发放,尽可能地降低接收地的财政负担。
按需选派挂职干部
选准派好挂职干部,严把“入口”关,是确保挂职锻炼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
“根据干部的学习工作经历、脾气性格和能力素质等个体特点合理设置岗位,确定不同的培养目标和方向,才能实现‘人尽其才’、‘人岗相适’。” 一位曾在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岗位上工作多年的领导干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提出了这样的观点。他认为,要防止挂职锻炼工作“走样”,合理设置挂职岗位尤为重要。具体来说,可以围绕提高实践能力,选派缺乏基层工作经历和群众工作经验的年轻干部到基层挂职锻炼;围绕提高业务能力,选派业务骨干到上级主管部门对口挂职锻炼;围绕提高创新能力,选派优秀干部到先进地区挂职锻炼;围绕提高应对复杂局面能力,选派干部到急难险重的岗位挂职锻炼。通过采取“缺什么补什么”的措施,有意识地对重点培养的干部所从事的工作进行适度调整。
中山大学行政管理研究中心教授肖滨指出,要根据实际需要选派挂职干部,不能为挂职而挂职,更不能为完成上级规定的指标而挂职。哪些干部必须挂职,哪些干部不需要挂职,派这个干部去挂职还是派那个干部去挂职,要根据工作需要和干部本身的实际情况来决定。
坚持挂职锻炼取向
有句古语说得好:“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对于干部挂职锻炼的取向,中央在《2010年—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中有明确表述:“要坚持选派年轻干部到艰苦地区、复杂环境、关键岗位培养锻炼。”在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进一步强调:“广大年轻干部要自觉到艰苦地区、复杂环境、关键岗位砥砺品质、锤炼作风、增长才干。”
曾在省直某机关挂职一年的现任讷河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毕肃生认为,艰苦地区、复杂环境、关键岗位,作为新时期干部挂职锻炼环境的三要素,对于年轻干部的成长具有特殊意义。因为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经受锻炼和考验,挂职干部才能完成“砥砺品质、锤炼作风、增长才干”这三重任务。这就要求组织部门在组织实施干部挂职锻炼的过程中,在环境选择上突出三要素,在培养目的上着眼于三重任务。
有学者指出,有些挂职干部乐于“上挂”,不愿“下挂”,对挂职环境挑挑拣拣,甚至通过各种关系寻求特殊关照;而有些地方在选择挂职干部接收单位时,也刻意选择各方面条件好的挂职环境。这都不利于挂职干部的锻炼成长。在中央以及地方完善相关法规的过程中,应当把干部挂职环境三要素作为硬性要求予以明确。
科学评价挂职干部的绩效
挂职干部如何做到科学管理?如何提高干部挂职的成效?挂职结束后如何使用?这些都需要建立一整套科学的评价体系。
有一种观点认为,干部挂职的实效不应仅限于干部个人的成长,也要注重挂职干部对挂职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所能发挥的作用,只有两个积极性融合到一起,才有助于减少挂职干部被虚置的尴尬处境。
黑龙江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师黄影认为,为了让干部实实在在接受锻炼,真真正正挂出成效,工作中要采取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办法进行。接收单位应把挂职干部真正当做本地干部来使用、考核和评价,对挂职干部的考核激励制度,应把岗位职责与当地发展目标相结合,科学制定考核激励办法。应该重点突出政治激励和保障激励,同等条件下优先提拔使用挂职锻炼的干部,激发挂职干部的信心和潜能。
避免挂职干部自然成长
有研究者提出,由于目前的挂职锻炼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属于“自然成长型”的培训管理方法,即挂职锻炼的地点、环境、内容和挂职时间由派遣单位确定,而参与多少实际工作、锻炼内容、锻炼形式一般交由接收单位安排,一旦接收单位掉以轻心或有意虚置挂职干部,那么这些问题就需要挂职干部自行把握了。对此,黑龙江省委党校教师孙昭建议,应该建立双重管理和传帮带制度,帮助挂职干部尽快适应环境、开展工作;建立情况互通制度,接收单位和选派单位共同抓好干部挂职期间的学习、教育和管理,及时掌握挂职干部的学习、工作、生活情况和思想动态。他认为,为了适应新时期加强干部队伍能力建设的现实需要,应加强对挂职锻炼科学方法的研究,推进挂职锻炼培训活动的管理创新,努力提高挂职培训活动的效果和效益。
据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学教研部龚维斌教授介绍,有些国家的挂职工作主要是与公务员培训机构联合进行的,具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和考核方法,事先精心设计培训程序,精心选择挂职单位和岗位,而且有专门的指导教师,定期进行团队研讨和交流,挂职培训的成绩与未来的使用明确挂钩。比如法国国立行政学院每期100名学生毕业后,按成绩排名,第一名最先挑选工作单位,依此类推。龚维斌教授认为,这些方法都值得我国的各级组织人事部门借鉴。
(刊载于2012年05月 党的生活,原文链接:http://dangjian.people.com.cn/GB/179896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