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职锻炼呈现多样化趋势
有研究者通过不同的参照坐标,对挂职锻炼的形式进行了梳理。比如,按照挂职单位规格的高低,可划分为三种情况:
一是“上挂”——基层单位或下级机关选派年轻干部到上级机关乃至中央和国家机关部委挂职。
二是“下挂”——上级机关乃至中央和国家机关部委选派年轻干部到下级机关或地方政府挂职,或到困难国有企业、较为贫困的农村以及较为典型的街道居委会等一线基层单位挂职锻炼。
三是“横挂”——选派年轻干部在全国范围内同等级别的单位、部门之间进行横向交流挂职,如“兄弟市县”、“友好市县”、“协作单位”等等。
再比如,按照干部挂职单位性质的不同,可划分为两种情形:
一是“内挂”——选派的年轻干部只在党政机关内部挂职。在本系统、本单位内的不同职位挂职,或在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党政机关挂职。
二是“外挂”——选派的年轻干部到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和群众团体中挂职。
如果按照挂职对象锻炼目的的不同,可划分为两种情形:
一是“初任挂”——针对没有基层工作经历的新入职工作人员安排的挂职锻炼。其目的是让他们尽快熟悉基层情况,更好地了解民情,以适应现职工作的实际需要。
二是“培养挂”——针对有前途的中青年干部安排的挂职锻炼。意在使其丰富阅历、积累经验、提高领导能力,为将来担任更重要的领导工作奠定基础。
如果按照挂职单位所处地理位置的不同,可划分为三种情形:
一是“东南挂”——西部、中部欠发达地区的干部到东南沿海发达地区挂职。多以学习园区经济、城市建设、企业改制、社区管理和招商引资等方面的经验为重点。
二是“中西挂”——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干部到西部欠发达地区挂职。主要是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指令性计划,为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特别是特殊人才支援。
三是“境外挂”——选送优秀后备干部到发达国家的政府部门挂职。多以学习和借鉴相关国家在法治政府建设、城市科学管理等方面经验为主旨。近几年,北京市、四川省等一些地方都有选派干部到韩国、美国、新加坡等国家政府部门挂职锻炼的做法。
无论何种形式的挂职锻炼,都具备两个特征,一是计划性,二是目的性。
挂职锻炼的双向收获
从各地对挂职干部的职务安排来看,既有虚职——如各级行政首长助理、农村工作指导员等,也有实职——如市、县、乡(镇)党政副职等,也有的任村党组织书记或第一书记等正职。
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副主任谢春涛教授认为:“挂职与锻炼是联系在一起的。挂职的最大好处或者说现实意义,就是使挂职的年轻干部得到多方面的锻炼和提高。”
凡是真挂实干的干部,都会由衷地认同这一观点。
2010年5月,为服务全省“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促进年轻干部健康成长,黑龙江省委组织部本着“服务大局、择优储备、双向互动、重在培养”的原则,从市(地)以下机关选派100名优秀干部到省直机关挂职锻炼;从中省直有关单位下派110名优秀干部到县(市、区)挂任党政班子副职,参与班子具体分工。挂职锻炼时间为一年。2011年7月,省委组织部又从全省各市(地)以下机关和中省直有关单位选派102名优秀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党外干部,实行为期一年的“双向”挂职锻炼。
已经结束挂职锻炼的省直某机关一位副处长告诉记者:“一年的副区长挂职锻炼,让我深深体会到了‘实践出真知’这句话的丰富含义,这段经历一定会让我受益终身。在写自己的挂职锻炼总结时,我把这一年的收获概括为‘四个加深’——加深了对科学发展观本质含义的理解,加深了对省委‘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战略部署的认识,加深了对基层和生产一线情况以及民情的了解,加深了对实际工作中新情况新问题的分析研究。可以说,这是我们这批双向挂职锻炼干部的共同感受。”
事实上,在挂职锻炼工作中受益的并不只是挂职干部。“许多挂职干部的‘软资源’对当地的作用还要更大一些。”黑龙江省委党校领导科学教研部副主任李军教授这样认为,“比如,来自高层机关或发达地区的挂职干部,其前卫的思想观念对挂职岗位周围干部群众的影响,以及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议和思路;一些技术专家的专业性意见,对一些前瞻性问题的调查研究,都是支撑干部挂职地加快发展的‘软资源’。而挂职干部和当地干部群众的眼界一旦打开,观念一旦转变,那么受益匪浅的不仅是干部本人,范围可能会更大。曾在‘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小岗村挂职党支部第一书记的安徽省财政厅干部沈浩,就是挂职干部有力推动当地发展的一个生动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