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人民微博
 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建>>党员书屋>>民本论
第二章 民本度越:中西民本观的历史逻辑

民本滥觞:寻古代民本观之源流

2013年04月18日15:51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当然,周朝,尤其是西周时期的周幽王,又出现了商纣王时期的巧取豪夺现象,以致民之哀怨四起,民与官之间的阶级矛盾与阶级斗争不断升级,最终西周在民众的反抗中走向了灭亡。无论是夏朝,还是商朝、抑或是周朝,王朝统治的结果均以失败而告终。夏商周灭亡的理由如出一辙:即对民实施暴政,忽略民生。虽然这三个朝代在建立之初均能吸取教训,重视民生,但随着政权的巩固,到执政后期则贪图享乐、忽视民生, 最终导致政权的丧失。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政权动荡的时代。这个时候诸侯之间的战争异常激烈,诸侯争霸异军突起,战争的残酷性达到白日化程度。正是在战争中,使各诸侯国感受到民众地位的重要,因为民众创造了物质财富,是民众对政权的稳定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战争的残酷与频繁,使执政者对民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一次比一次深刻。如晋文公因战而称霸后,提出了“入务利民,民怀生矣”(《左传?僖公二十七年》)的民本思想思想。吴国在春秋末年之所以能够战胜楚国,也是因为吴国的重民理念:“亲其民,视民如子,辛苦同之,将用之也”(《左传?昭公三十年》)。所有这些事实表明,在春秋战国时期,是否以民为本,是决定战争成败与否的关键。由此可知,无论是殷商、还是西周、东周、春秋战国时期,执政者之所以提出并重视民本思想,均是因为统治者的暴政导致老百姓揭竿而起。执政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保护王权才不得不树立民本理念。不论民本思想产生的初衷是什么,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中国古代社会确立的民本理念是伟大的历史性进步。

(责编:乔业琼、杨媚)


相关专题
· 党员书屋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