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人民微博
 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建>>党员书屋>>民本论
第二章 民本度越:中西民本观的历史逻辑

民本滥觞:寻古代民本观之源流

2013年04月18日15:51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二)民意正觉

随着启建立夏朝政权,原来的“禅让制”被世袭制所取代。在一定意义上说,这个时候的“民本”思想转向了专制主义。此时民的地位与权力大幅下降,民的主体意识笼罩在神的主宰之下,神与民之间是通过“天子”来沟通的,神本思想仍然占据主要地位。

时间的推移,夏朝的民本思想逐渐显露,个中缘由为夏朝的世袭制出现了问题。夏启的儿子,即夏朝的第二代君主太康喜欢玩乐,贪图安逸,不理民情,民众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哪里有压迫,那里就有反抗。心怀二心的夏朝民众,将在洛水附近打猎游玩的夏朝帝王太康困死,自此,太康失去帝位。帝位已失,太康的母亲和五个弟弟被赶到洛河边,为了谨记先祖大禹的告诫,太康的五个弟弟分别作诗以责其兄不理朝政,不关乎民情而失去帝位,被后人称为《五子之歌》,表达了他们的诲意。原文为:“太康尸位,以逸豫灭厥德,黎民咸贰,乃盘游无度,畋于有洛之表,十旬弗反。有穷后羿因民弗忍,距于河,厥弟五人御其母以从,徯于洛之汭。五子咸怨,述大禹之戒以作歌。”(《尚书?夏书?五子之歌》)。《五子之歌》其中之一为:“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予视天下,愚夫愚妇,一能胜予,一人三失,怨岂在明,不见是图。予临兆民,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为人上者,奈何不敬?”(《尚书?夏书?五子之歌》)大意为皇祖(禹)留下遗训:作为一国之君一定要亲近民众,不能将他们看成是下贱之民。民众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只有民众这个根本稳定了,整个国家才有可能安定。依我看来,普天之下的普通民众,均能与我相比。如若一个人再三失误,对不起百姓,还不知道百姓对自己埋怨已深,那问题就可怕了。在对亿万民众的治理过程中,我把他们当作善于拉车的六匹骏马一样爱戴。作为人民的统治者,怎么能不敬重自己的人民呢?这段话是我们最早能见到的“民惟邦本”的民本思想源流。

可见,“民惟邦本”的民本思想是统治者基于当时民众力量的强大,为了稳定自己的政治统治,在当时的社会现实条件下而提出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成为中国数千年的民本古训,给为官者提出了一条重要警示,即要以民为本,否则,民可能将你推翻并另辟蹊径。

(责编:乔业琼、杨媚)


相关专题
· 党员书屋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