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人民微博
 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建>>党员书屋>>民本论
第二章 民本度越:中西民本观的历史逻辑

民本滥觞:寻古代民本观之源流

2013年04月18日15:51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三)民本确立

夏灭商兴,殷商的民本思想在夏朝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殷商的统治者总结夏朝灭亡的经验教训,不仅将人的尊崇回归到鬼神信仰,以消除原始的禅让制对其治国的不利影响,他们还在更大层面上反思夏朝灭亡的原因,以消除不以民为本则民众对自己为政造成不利影响。商朝统治者认为,夏朝统治者对民众贪得无厌的盘剥,使广大民众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于是他们揭竿而起以推翻夏朝的政权,并宁可与夏朝统治者一块灭亡,有言证曰:“夏王率遏众力,率割夏邑,有众率怠弗协,曰:‘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尚书?商书?汤誓》)。商朝统治者亦觉察到了民众的重要地位,并因此提出重民、保民的民本思想,提出了系列改善官民关系的政策措施,这大大提升了民众在殷商时期的地位。《淮南子》对此给予较高的评价:“汤夙兴夜寐,以致聪明。轻赋薄敛,以宽民氓。布徳施政,以振困穷。吊死问疾,以养孤孀。百姓亲附,政令流行”(《淮南子?修务》),可见商朝统治者对民的地位还是比较重视的。殷商时期的盘庚将民本思想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历史上有盘庚迁都的典故,盘庚迁都的理由纵然有多条,但有一条不能忽视:盘庚迁都是为了顺应民意,使老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如在《尚书》有“盘庚迁于殷,民不适有居,率吁众戚,出矢言曰:我王来,即爱宅于兹,重我民无不尽刘,不能青匡以生……盘庚于民,出乃在位……”、“视民利用迁”、“重我民”(《尚书?盘庚》)的提法,此言说明了盘庚对民众利益的重视,对民生的关注等。不过商朝的命运还是在民众觉醒之时给彻底粉碎了,以至于殷商灭亡反而为周朝的民本思想奠定了基础。周朝统治者关于民本思想的经典名言则是“明德慎罚”、“敬天保民”,这意味着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完全形成。周初统治者与商初统治者一样,亦注重总结历史经验与教训,认为民众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力量,因此,欲保持国家政权的永久与稳定,必然要以民为本,并提出系列缓和官与民之间紧张关系的措施。周公对官与民之间的关系比较敏锐,他认为“惟命不于常”(《尚书?康诰》),此言说明了民众力量的强大对政治的威胁。同时,周公也看到夏商灭亡的理由在于为官者“无德”,或者说是“缺德”,在此基础之上,周公提出尊德性而王。其实商王盘庚在迁都过程中,针对官员亦提出了“德”性的要求,只是后面的统治者没有将之发扬光大而已。有言证曰:“予告汝言:‘汝猷黜乃心,毋做从康。古我先王,亦惟图任旧人共政。王播告之修,不匿厥指,王用丕钦。罔有逸言,民用丕变——非予自荒兹德,惟汝含德,不惕予一人。”(《尚书?盘庚》)周文王总结了历史的经验与教训,提出了“敬天保民”之思想。

(责编:乔业琼、杨媚)


相关专题
· 党员书屋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