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2月11日10:18 来源:齐齐哈尔日报
“他留下的是闪光足迹”
是金子,在哪里都会闪光。
2010年,按照组织上要求,于文涛被选派到“薄弱村”——被他称为“第二故乡”的山泉镇前太平村任第一书记。
前太平村党总支书记李春辉告诉记者,于文涛很善于开展群众工作,他刚到村里时,自己还是一个普通群众,彼此并不熟悉。一次在村头拼车,于文涛主动替他支付了车费,搭上话后,一路上开始向他了解村里情况,让他感到心里热乎,也就拉近了他们之间的距离。
“于文涛虽然离开这里已经5年了,但一直和大家保持着联系,经常打电话问村里的情况,对村里的工作提出建议。就在前几天还和我沟通,了解村里的经济状况。”李春辉说。
马忠良是于文涛任第一书记时的村会计,与他共事3年,亲眼目睹他为村里办的实事。他说,最让全村人难忘的就是解决了“出行难”问题和“人地矛盾”问题。
2010年,于文涛刚到村里就发现,“出行难”是困扰村民的最大难题,屯与屯之间没有一条像样的路,下雨天泥泞不堪,任何车辆不敢在村中通过。要想富,先修路,但村里外债400多万元,拿什么修?于文涛决定拿出自己从县里带来的5万元钱项目启动资金购买挖沟机。马忠良清楚地记得,当时买挖沟机共花费7.25万元,于文涛自己又借款2万元,这笔钱直到2016年年末村里才还上。随后,他又把村里土地承包收入的17万多元全部用于修路。截至2013年于文涛离开前太平村时,村屯道路全部畅通,修缮的通屯砂石路总长达到20多公里。解决了出行难题,村民无不拍手称颂。
于文涛刚到村时正是村里“乱套”时期,七八十户存在“人地矛盾”,甚至出现了到市里越级上访。据马忠良介绍,于文涛工作很务实,也很有招法,他亲自下去调查,亲自丈量土地,当年就彻底解决了这一历史遗留问题。
为了村里发展经济,他还跑各单位争取项目;为村里积蓄后续力量,他积极发展年轻党员;为村民求医问药,他从不讲任何代价;谁家遇到大事小情,他都一马当先。
2012年春季,前太平村村头柴草垛着火,火烧连营,十几个柴草垛同时起火。于文涛来不及换衣服,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指挥救援工作。他身先士卒,冲入火海,带队灭火,湿透了全身,脸部灼伤。大火熄灭后,他又亲自值班站岗到深夜,防止死灰复燃。大火面前,他经受住了考验,让村民对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称他是一位真正的“战士”。
细数他的工作经历,无论是在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劳转办,还是在前太平村、双龙村,走到哪里,就在哪里留下了闪光的足迹。无论走到哪里,他都是兢兢业业、忘我工作、忠于职守、无私奉献;无论走到哪里,他都是流下了汗水,辛苦了自己,却赢得了掌声,赢得了民心。
“一辈子不长,对自己好点!”
“一辈子不长,对自己好点!”这是于文涛2018年10月3日发在手机“朋友圈”里的一句话。
也许这是再平常不过的一句话,但对于于文涛来说,意味深长,因为这一天是农历8月24日,是他的生日!然而,疼爱他的父母早已离世,妻子离他远去,唯一的儿子也不在身边,他的生日还有几人记得?他在当天“朋友圈”还配上了图片:一盘饺子、两个鸡蛋、一碗米汤、一碟咸菜。他是在给自己庆祝生日!
他会是怎样的心情?设想当时的场景,不觉令人心酸,潸然泪下。而翻阅他的《驻村工作日志》,这一天虽然是国庆长假,但于文涛还在村里紧张工作,整理内业。
“对自己好点!”——他真的做到了吗?去年5月份,他就发现鼻血流个不止,是同学硬把他送进了医院;12月份,多次鼻孔流血,他只是简单处理,没离开村里半步;今年1月5日,就在他去世的前一天,他已经明显感到不适,却坚持参加“交叉互检”,一天走完了74户;1月6日早上7点47分,他还在与村书记微信联系,交流扶贫工作情况;临终前,在他的衣兜里,除了药就是药,他却要坚持再坚持。在他的心里,时刻装着工作,装着百姓,却唯独没有自己。
山川哭泣,群路悲歌。此刻,著名诗人臧克家的声音仿佛响彻耳畔:“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于文涛虽然走了,但他的音容笑貌仿佛就在我们眼前,看着他娟秀整齐的扶贫日记,我们仿佛看见了那张英俊帅气、誓不服输的笑脸,还有那“千金重担压不弯”的脊梁。
他的人虽然走了,他的精神犹在,并将永远活在62万龙江人民的心中。
上一页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