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忠生前为农民讲解核桃管护技术。摄影/刘一兵
一心一意为百姓 燃情岁月献沃土
科克墩村是泽普县古勒巴格乡最小的自然村,全村53户人,除刘国忠1家,其余全是维吾尔族村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他如同一棵胡杨树的种子,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扎下根来。
1998年,刘国忠担任这个村的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一个村就是一个小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精神文明、利益关系、矛盾冲突一件不少。刘国忠知道,自己这小村官肩负重任,要为村里老老小小200多口人撑起一片“天”。未来漫长的岁月里,一系列的艰难险阻在等着他。
水、电、路困扰了村民们几十年,这也让刘国忠寝食难安。再也不能这么过了!刘国忠下定决心:要让全村通水、通电、通路,让村民过上好日子。
昔日村里人浇水,要跑到十几公里外去引水。为了不跑水,不被上游的人截流,浇水时,全村男女老幼齐上阵,沿渠守护,日夜不息。农民常常为争水发生纠纷。一些农田因浇不上水,庄稼旱死,果树无果。村民们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老刘一趟趟地找水利部门,但问题悬而未决。有一年春耕,村里的耕地浇不上水,村民们急了,老刘更急,这位老实巴交的村官干脆来了个先斩后奏:从莎车县宏伟大渠上挖个口子,把水先引到村里的地里,解燃眉之急。
村里的庄稼得救了,但擅自挖渠引来了掀然大波,地区有关领导来到现场协调,最终莎车县水利部门同意在宏伟大渠上给科克墩村开了一个水闸。
水来了,农田油绿,林果“滋润”。可老刘想,土地不再干渴,人喝水的问题还要解决。这里的村民们一直喝着地下的苦咸水,有的患了胆结石,不少人一张口就露出一口黄牙。
老刘不停地往乡里县上跑,嘴拙,他就带着井里打来的苦咸水装,非让县领导品尝。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清冽的自来水通到了科克墩村每家每户,村民们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通水那天,村民们给老刘端来了抓饭,吃着吃着,他的眼泪情不自禁地落进碗里……
因为偏远、人口少,科克墩村一直没有通电。夜幕降临时,村里一片漆黑,家家户户亮起一盏盏昏黄的煤油灯。
为通电,他一次一次地往供电公司跑,得到的回答总是:“不符合通电要求。”老刘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倔犟劲又上来了,他索性打起铺盖住到了县上。领导开会去了,50多岁的刘国忠就睡在巴扎上。10月的夜晚冻得睡不着,他就来回走动好让身体暖和些。2000年年末,经过多方努力,村里终于通电了,当晚,村民们聚集在他家的院子里有说有笑、载歌载舞,比过年还高兴。细心的老支书阿不都瓦依提却发现刘国忠不见了,当大伙儿在村委会找到他时,他手中拿着半块干馕,脸上的泪痕未干,斜靠在墙角睡着了……
过去,村里唯一通往村外的道路浮尘滚滚,大坑套着小坑,7公里的路要走3个多小时;雨天更是泥泞不堪,老刘带领全村人从河里拉沙子,铺到路上,经过4年的努力才将6公里的土路路面实现砂石化。 如今,科克墩村通往乡上的路已铺上柏油。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科克墩农民经济收入主要依靠种植小麦、棉花,来源单一,收入很低,全村人均收入仅320元。1998年,为了提高农业产值增加农民收入,刘国忠动员村民大面积种植核桃,每年仅核桃一项就为农民增加收入100万。
后来,老刘打算在全村推广种植耐旱的色素辣椒。他召开村民大会进行宣传,还挨家挨户做工作。艾提拉汗·阿不孜说:“唉,支书,这个什么色素辣椒真的比种棉花还好?亏了怎么办?”老刘说:“你要是怕亏本,那我把自己的地给你试种一年,挣了钱算你的,赔了钱算我的。”通过老刘手把手地示范指导,当年艾提拉汗种植的一亩色素辣椒收入了2600多元。在科克墩村,和艾提拉汗一样不相信种色素辣椒能挣钱的还有19户,老刘的耕地就成了村民们的“试验田”。农民们尝到了甜头,老刘却一年没种地,少收入好几万元。
通过多年努力,科克墩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村耕地面积达到了2500余亩,集体土地达400多亩,集体收入达到10万元左右;2011年,全村农民人均收入7400元,比1998年增加了23倍。
科克墩村几十年没发生一件上访的事,可是在2011年冬天,老刘到了退休年龄,他自己也想让年轻人来接班。听到消息,村民们炸开锅了,“不行,不行,你不干咋行呢?”“只要你活着,你就是我们的书记。村民决定上访到乡政府。大家七嘴八舌地说:“刘书记不能退休”、“科克墩村不能没有他”。 接访的乡领导愕然,以往农民上访都是举报村干部胡作非为的,没想到这回竟然是要挽留自己的一村之长,这是他多年接访以来最特殊的一次。最终,刘国忠又再次当选“村长”,留在村庄里继续带领村民们奔小康。
自古以来人们常说最小的官是七品芝麻官,那也是县官,村官算几品?当我们无法用数字去衡量他们的时候,就格外看重他的人品、品格以及让村子发生的变化。
20年心无旁骛,在逆境中锤炼,一心为民,刘国忠累瘦了,后背有点驼了。这个小村庄曾承载了他今天的生活,以及对未来的一切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