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建
大同何以成为大同?这座城市的文脉来自哪里?迥异于地图上其他一座城市的特色在什么地方?

耿彦波 推起一座城市的文化高度

文/墨 西
2013年05月23日15:16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必须明晰的是,赛事是大同转型一个很好的机会,可以带出城市转型的愿景、路径和信心,但是大同的转型绝非一项新能源的国际性赛事可以毕其功于一役,千难万难都还等在面前。从一煤独大到装备制造、新医药、新材料、清洁能源、光伏产业、循环经济、煤化工、冶金管材八大工业园区共同扩展,百废待兴和筚路蓝缕所需耗费的心力和体力,一点一滴都省不得。现在可以看到,御河东岸160平方公里的园区建设已经初步完成,中国重汽、中国医药、中海油等大集团大企业纷纷落户,大同经张家口到北京的高速铁路,经五年呕心沥血,上下奔波,终于进入国家计划安排,开始启动。这是未来大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先前冗繁的行政审批手续,大刀阔斧精简;先前冗长的审批法定时限,拦腰缩短一半;先前闭塞拥堵的交通,现在通畅无阻;面对外来的项目和投资,大同即使还没有完全学会精诚所至,至少已经不再是固步自封。

  围棋大师吴清源先生说,“当棋子下在正确的位置时,每一颗看起来都闪闪发光。”过去五年,大同的古城与新城各归其位,大同的历史与未来各归其位,大同的记忆与期待各归其位。记不住过去也想不出未来的焦虑正在这座城市逐渐消散,耿彦波心里有大的布局。2012年在大同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上,他重申了大同“一轴双城、古今兼顾”的规划,“一座饱经千年沧桑的完整古城,延续着曾经的辉煌,传递着历史的回响;一座充满创造活力的现代新区,熔铸着时代的精神,塑造着城市的品格。大同在历史的迷雾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城市坐标,创造出自己的特色个性。”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

  善化寺内,73岁的罗忠仁老人正在讲大同的规划。他一边讲,一边用拐杖在地上指点比划,哪里是御河,哪里是老城,哪里是新区。老先生志气满满,又思路清晰,好像规划是出自他的手笔。

  东城墙上,26岁的张晓杨正在带同学骑车绕古城,以前同学就说要来大同,她都遮遮掩掩推辞,到处灰头土脸,不知道可以带人家看什么,现在,她觉得有很多值得炫耀的地方,同学三天的参观行程,她都安排的紧紧。

  文瀛湖畔,7岁的果果正在跟爸爸一起玩水,小男孩把袖子伸进湖里,提起来水声滴答滴答,乐此不疲。天气不太冷,爸爸没有阻止他。文瀛湖荒芜干涸了二十多年,去年完成治理。垂柳依依,水鸟乱飞,现在这是大同人心里的“西湖”。

  火车站,刚刚送孩子去昆明读书回来的阿姨说,“昆明就是气候比大同好,环境什么的,可不如我们大同呢。我们大同这几年变化可大了。”

  文化情怀是耿彦波半生执念所在,对百姓的珍视更是其念兹在兹的心结。五年前,耿彦波放弃了对大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小修小补,诚然是基于对整座城市现状的考量,但是当整座城市同时开工,几乎变成一个巨大的建筑工地时,难免招致用力过猛的担忧,甚至有人冠之以“耿疯子”的名号,或者以“堂吉诃德”类比其一意孤行。文庙名宦祠中,耿彦波写“做个好官留个好名自古善恶有公论焉患位卑位尊 干点实事建点实功从来毁誉在民心何忧名显名隐。”五年过去了,匹夫匹妇也都能看得懂大同坚守的规划,也都能听得懂耿彦波口干舌燥在说些什么,也都能碰得到他事无巨细事必躬亲的现场办公,也都能感受得到整座城市“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变化。耿彦波用清晰的未来图景和躬身践行的承担赢得了百姓的信任和信服,也赢得了百姓对城市愿景的信心和期待,整座城市撕裂的伤口正在慢慢愈合,他又岂不知这伤口仍旧有疼痛。

  五年过去了,这座城市仍旧有破败的地方:三道营房一带的危房在等待拆迁,东南隅的简陋平房需要改善,北十府街的小巷还是坑坑洼洼,容易跌倒;这座城市也仍旧有粗野蛮横的地方:汽车抢红灯,自行车也不让,马路修得干净宽阔,马路上的人不遵守交通规则。耕种和收获哪里是一朝一夕的事,今天洒下的种子,也许要很久之后才会发芽开花,重要的是,整座城市已经醒了过来,有直面问题的勇气,也有脚踏实地的耐心。

(责编:杨媚、权娟)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