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 文
2013年03月26日07:4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核心阅读
党员人数明显偏少、结构严重老化、发展党员“唯亲戚唯家支(家族)”的“问题村”、“后进村”……这是一些地方基层党建面临的老大难问题。2011年底以来,四川凉山抓住“优秀青年人才”这个抓手,创新组织设置,在全州乡镇(街道)党(工)委单独设立“苏施”党支部,摸索出一条破解这一老大难的新路径。
“感谢党组织对我的信任,我一定更加努力,不辜负大家的期望!”1月26日,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棉桠乡“苏施”党支部的入党仪式上,24岁彝族青年罗开云在宣誓后激动得流下了热泪。
罗开云年纪虽轻,却是当地小有名气的致富能手,再加上为人谦逊,在乡亲中口碑很好。然而,小罗5年前向村党支部提交入党申请书后,入党的愿望却一直没有得到回应。直到棉桠乡成立“苏施”党支部,罗开云才被列为了入党积极分子。
“苏施”,彝语意为“优秀青年人才”。自凉山2011年底全面组建“苏施”党支部以来,已让300多名像罗开云一样政治上要求进步,却始终未能入党的优秀青年找到了“家”。
思索——民族地区希望在青年
凉山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也是四川省民族类别最多、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区。61年前,凉山“一步跨千年”,从奴隶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近年来,凉山结合围绕夯实基层基础,加大工作力度,基层党建水平逐年提升。但由于历史遗留原因和家支宗族影响,凉山农村基层党建出现“阵痛”和“断层”。
2011年全州党员情况摸底显示:10万余名农村党员中,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党员比例高达86%;35岁以下的中青年党员仅占22.6%,55岁以上的达36%;有带头致富和带领致富能力的“双带”党员不足40%。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地方基层干部家支(家族)观念重,少数村党支部书记不发展新党员,极个别的为了“保位子”,只发展三亲六戚入党。以美姑县昔线村为例,1978年至2008年的30年间仅发展过5名党员,其中有位村支书长达18年没发展一名党员。优秀青年入党难,新鲜血液得不到补充,党员队伍年龄老化、思想僵化现象突出,更严重的是导致村级干部选任难。
建强党员干部队伍,源头在青年。中央提出“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发展党员新要求,更加重视优化队伍结构、提升党员质量和加强党员队伍整体建设。而凉山农村基层党建存在的问题,显然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如何解决问题、突破困境?“抓住青年就抓住了关键。”四川省政协副主席、凉山州委书记翟占一认为,只有把优秀青年吸收进党员队伍,才能确保党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从而实现民族地区跨越发展长治久安。州委清醒地认识到,一般的做法已不管用,只有创新理念思路,搭建新载体,才能打破坚冰。通过广泛听取基层意见建议,州委决定创新组织设置,在全州乡镇(街道)党(工)委单独设立“苏施”党支部,支部书记由乡镇(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或组织员担任。
下一页 |
相关专题 |
· 党建周刊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