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建

菊美乡长心头的那些事儿——盘点菊美多吉生前未完成心愿

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记者  李晨阳
2013年03月23日18:12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编者按:33岁的菊美多吉,在11年的基层工作中,为当地百姓做了数不清的大事小情,而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菊美多吉仍没有停止冲刺,他像一只旋转的陀螺,全身心地投入,无怨无悔地付出,百姓在他心头永远有着沉甸甸的分量,而对家人他却总怀着无法言说的愧疚。如今,菊美已逝,而未竟心愿仍存……

工作心愿:

扎拖乡:

07年,菊美多吉任扎拖乡党委副书记时,乡里五个行政村有四个严重缺水,土地非常干旱,村民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而距扎拖乡30公里外,有个名叫次母科青他的大湖,只要修水渠通过管道引水,四个村子缺水的问题就能得到彻底解决。在菊美多吉的倡议下,乡里请来了道孚县水务局的工作人员上山勘探,当晚还在山上住了一宿。菊美多吉还为修水渠设想了多种操作方案。遗憾的是,最终因为资金原因,直到菊美多吉调走,水渠一直没能修成。当时,修水渠的投资预算资金为600万元。到现在,百姓虽然能喝上自来水,但只是从山坡上收集的水,没有固定水源,四个村子仍处于缺水状态。

龙灯乡:

在龙灯工作期间,菊美多吉在走村串户时,发现集思中村的村民农耕时基本靠手工劳作,没有种地的专业机具,效率比较低下,他曾向同事提到日后有项目时一定要尽量争取经费,为村民购置专业机具,但最终没能实现。

在龙灯工作期间,菊美多吉也带领大家为乡里修建了一些道路,但路灯、水沟等一些配套设施,由于经费原因,一直都没有来得及跟进。

在龙灯乡的拉日村,由于当地有浓厚的宗教文化氛围和传说中的格萨尔遗迹,菊美多吉曾提出打造旅游景区的想法,但直到最后调离前,也没有具备实现的条件。

菊美多吉在调离龙灯乡之前,发现龙灯乡中心学校的桌椅等设备已经很破旧,他便记在心里。之后,他曾通过个人关系找到一名援藏干部,希望能将学校破旧的木头桌椅更换为铁质桌椅,但后来组织将他调走,此愿望也没能顺利实现。

菊美多吉在龙灯乡,曾长期帮扶、资助过一对无子女、生活拮据、身有残疾的高龄夫妇,直到调离龙灯后,他一直惦记着老人,时常托人带东西给老人。被照顾的白多大爷曾说,“菊美调走时他担心我们没人照顾,到处找我们的亲友做工作,最后找来两个侄女照顾我们,我听说我现在这个房子是他和乡干部凑了1万6千块钱给我们买的,但他从没给我提过一个字。”如今老人生活的怎么样,是否有人在身边照顾这些问题,如果菊美多吉还在,他一定放不下。

瓦日乡:

鲁村与瓦日乡政府隔河相望,仅一条2米宽的悬崖公路和破旧铁索桥相连。2011年,在瓦日乡任党委副书记期间,为彻底解决群众出行难题,菊美多吉带着村干部一次次跑县交通局,软磨硬泡,硬是“堵住”局长从交通局争取到资金,在鲁村拉开了一场建设“希望路”、誓将天堑变通途的艰苦战役。修路工程在2012年2月正式启动,为了修路,菊美多吉白天跑公路、晚上办公务,与村民一道砸石头、背泥巴、挖壕沟……在他去世后的第10天,村民盼望了几十年的公路终于通车了,而菊美多吉关于这条路的另一个设想却没有能完成——路虽然修通了,但只是条土路,走起车来晴天扬尘,雨天泥泞,很不方便,菊美多吉生前希望能将路面硬化,但由于时间和资金的问题,愿望未能实现。除了鲁村,瓦日乡的布日倭村、根基村、卓卡村、列瓦村等,都遗留着菊美多吉生前曾想改造成柏油路的碎石土路。

与此同时,前面提到的2米宽的破旧铁索桥,也曾是菊美多吉的一块心病,他希望能将桥改造成安全系数较高的水泥桥,但由于经费紧张,如今在县扶贫办的支持下,只能重建为吊桥。

除此之外,夏季流经鲁村的神山河会水位猛增,很可能会将新修的道路淹没,菊美乡多吉曾亲自沿河考察,希望能在路边修500米长的堤坝,以保障过往村民尤其是上下学学生的安全,但最终因时间和经费问题,愿望未能达成。

菊美多吉在瓦日乡工作期间,意识到本地区的经济增长仅仅依靠农牧业很难做出文章,于是将视野转向当地的自然及人文风光——扎嘎神山(藏区24大神山之一)、古王陵以及当地的水库、民居等都是相当好的旅游资源,如能科学开发,加之修建道路的配合,将为当地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但由于资金问题,愿望没能实现。

 

相关新闻:

· 等待阿爸的日子里——与菊美多吉小女儿的心灵对话

· 记者手记:道孚挽歌

· 菊美多吉生前照片(组图)

· 菊美多吉家人照片(组图)

· 菊美多吉生前工作地(组图)

· 菊美多吉生前倾注大量心血的牧民定居工作(组图)

· 对话话剧《寻找菊美多吉》主演陶渊

(责编:李晨阳、权娟)


相关专题
· 追记菊美多吉:一位藏区基层干部的11年为民路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