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徐勇凌,浙江杭州人。1962年3月出生,1984年7月入伍,1986年4月入黨。碩士研究生學歷。空軍大校軍銜,空軍級試飛專家,特級飛行員,首批雙學士飛行員,現任空軍指揮學院教官。
人民網北京8月22日電 (記者 黃子娟) 試飛員是新戰機的“試用者”,通過試對戰機進行反復檢驗,使設計缺陷暴露改進。多年來,一代代試飛員自主創新、勇於開拓,擔負著我國所有國產戰機科研試飛的重任,不斷縮短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近日,人民網記者專訪了空軍指揮學院教官徐勇凌大校,為您揭開試飛工作的神秘面紗。
職業靈敏度:挑出飛機技術“毛刺”
一架飛機有數十個子系統,數百個機載成品設備,數萬個零部件,數十萬個元器件,以及機載系統軟件高達幾十萬甚至百余萬條語句,要想把這樣一個龐大復雜的系統,最終融合鍛造成一把出鞘的利劍,離不開試飛員的學習和探索。
記者:對試飛來說,試飛一款新的機型通常會面臨什麼問題,要做哪些准備?
徐勇凌:隨著飛機技術的日益復雜,那麼試飛的專業性也就越來越強,從起初檢驗飛機是否可以飛行到檢驗飛機的性能和安全性,我們要對飛機所有的系統進行考核:包括飛機的機體結構強度是否完備,飛機的基本性能是否能滿足戰機指標的要求,飛機的品質是否安定好操縱,還有檢驗飛機的機載系統等。所以現在的試飛,不僅僅是考核飛機的機體是否安全、可飛,更重要的是這些系統的功能能否滿足要求,也就是能否進行電子戰對抗,通過傳感器去發現目標,通過武器系統的外挂去發射武器,進行准確的目標攻擊。這些相關的系統是一種互相融合的工作狀態,有時,單個系統有沒有問題,但組合在一起,它的性能和指標達不到要求,這種考核難度是最大的。因為即使某一個系統的工作是正常的,它組合起來也可能出現異常,異常點你能發現,但要去排除,難度非常大。比如說雷達與導彈的交聯過程,雷達本身沒有問題,導彈也沒有問題,但是導彈離梁后就無法發現目標,導致無法實現功能和性能,尋找這些小的技術“毛刺”難度非常大,如果僅僅是靠設計人員去檢查軟件和硬件設備,有的時候很難發現,隻有通過試驗飛行的數據,從中尋找蛛絲馬跡。在這個過程中,試飛員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盡管飛機在空中飛行的表象、狀態,可以通過一些數據來反映,但真實的感受隻有試飛員才知道,那種稍縱即逝的異常,需要飛行員用高度的職業靈敏度去體會和發現。
因此,試飛員如果對系統的性能知識不了解,對於試飛中的各種現象觀察不細,很可能這些問題就找不到。試飛員就像計算機的“傳感器”,能發現飛行試飛中所出現的問題﹔同時他要有很好的“處理器”,把這些問題進行處理分析,找出結論﹔另外,他還是一個“動作器”,能夠在試飛中去操控系統。也就是要求試飛員既要發現問題,又要找到問題症結,同時還要在實際的操縱中,能夠非常准確、迅速地操控飛機。這些要求不是通過書本知識和模擬實驗就能實現的,需要大量的試飛經驗積累。
相關專題 |
· 空軍英雄試飛員群體先進事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