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建

菊美鄉長心頭的那些事兒——盤點菊美多吉生前未完成心願

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記者  李晨陽
2013年03月23日18:12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編者按:33歲的菊美多吉,在11年的基層工作中,為當地百姓做了數不清的大事小情,而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菊美多吉仍沒有停止沖刺,他像一隻旋轉的陀螺,全身心地投入,無怨無悔地付出,百姓在他心頭永遠有著沉甸甸的分量,而對家人他卻總懷著無法言說的愧疚。如今,菊美已逝,而未竟心願仍存……

工作心願:

扎拖鄉:

07年,菊美多吉任扎拖鄉黨委副書記時,鄉裡五個行政村有四個嚴重缺水,土地非常干旱,村民生產、生活受到嚴重影響。而距扎拖鄉30公裡外,有個名叫次母科青他的大湖,隻要修水渠通過管道引水,四個村子缺水的問題就能得到徹底解決。在菊美多吉的倡議下,鄉裡請來了道孚縣水務局的工作人員上山勘探,當晚還在山上住了一宿。菊美多吉還為修水渠設想了多種操作方案。遺憾的是,最終因為資金原因,直到菊美多吉調走,水渠一直沒能修成。當時,修水渠的投資預算資金為600萬元。到現在,百姓雖然能喝上自來水,但只是從山坡上收集的水,沒有固定水源,四個村子仍處於缺水狀態。

龍燈鄉:

在龍燈工作期間,菊美多吉在走村串戶時,發現集思中村的村民農耕時基本靠手工勞作,沒有種地的專業機具,效率比較低下,他曾向同事提到日后有項目時一定要盡量爭取經費,為村民購置專業機具,但最終沒能實現。

在龍燈工作期間,菊美多吉也帶領大家為鄉裡修建了一些道路,但路燈、水溝等一些配套設施,由於經費原因,一直都沒有來得及跟進。

在龍燈鄉的拉日村,由於當地有濃厚的宗教文化氛圍和傳說中的格薩爾遺跡,菊美多吉曾提出打造旅游景區的想法,但直到最后調離前,也沒有具備實現的條件。

菊美多吉在調離龍燈鄉之前,發現龍燈鄉中心學校的桌椅等設備已經很破舊,他便記在心裡。之后,他曾通過個人關系找到一名援藏干部,希望能將學校破舊的木頭桌椅更換為鐵質桌椅,但后來組織將他調走,此願望也沒能順利實現。

菊美多吉在龍燈鄉,曾長期幫扶、資助過一對無子女、生活拮據、身有殘疾的高齡夫婦,直到調離龍燈后,他一直惦記著老人,時常托人帶東西給老人。被照顧的白多大爺曾說,“菊美調走時他擔心我們沒人照顧,到處找我們的親友做工作,最后找來兩個侄女照顧我們,我聽說我現在這個房子是他和鄉干部湊了1萬6千塊錢給我們買的,但他從沒給我提過一個字。”如今老人生活的怎麼樣,是否有人在身邊照顧這些問題,如果菊美多吉還在,他一定放不下。

瓦日鄉:

魯村與瓦日鄉政府隔河相望,僅一條2米寬的懸崖公路和破舊鐵索橋相連。2011年,在瓦日鄉任黨委副書記期間,為徹底解決群眾出行難題,菊美多吉帶著村干部一次次跑縣交通局,軟磨硬泡,硬是“堵住”局長從交通局爭取到資金,在魯村拉開了一場建設“希望路”、誓將天塹變通途的艱苦戰役。修路工程在2012年2月正式啟動,為了修路,菊美多吉白天跑公路、晚上辦公務,與村民一道砸石頭、背泥巴、挖壕溝……在他去世后的第10天,村民盼望了幾十年的公路終於通車了,而菊美多吉關於這條路的另一個設想卻沒有能完成——路雖然修通了,但只是條土路,走起車來晴天揚塵,雨天泥濘,很不方便,菊美多吉生前希望能將路面硬化,但由於時間和資金的問題,願望未能實現。除了魯村,瓦日鄉的布日倭村、根基村、卓卡村、列瓦村等,都遺留著菊美多吉生前曾想改造成柏油路的碎石土路。

與此同時,前面提到的2米寬的破舊鐵索橋,也曾是菊美多吉的一塊心病,他希望能將橋改造成安全系數較高的水泥橋,但由於經費緊張,如今在縣扶貧辦的支持下,隻能重建為吊橋。

除此之外,夏季流經魯村的神山河會水位猛增,很可能會將新修的道路淹沒,菊美鄉多吉曾親自沿河考察,希望能在路邊修500米長的堤壩,以保障過往村民尤其是上下學學生的安全,但最終因時間和經費問題,願望未能達成。

菊美多吉在瓦日鄉工作期間,意識到本地區的經濟增長僅僅依靠農牧業很難做出文章,於是將視野轉向當地的自然及人文風光——扎嘎神山(藏區24大神山之一)、古王陵以及當地的水庫、民居等都是相當好的旅游資源,如能科學開發,加之修建道路的配合,將為當地經濟增長注入新的活力,但由於資金問題,願望沒能實現。

 

相關新聞:

· 等待阿爸的日子裡——與菊美多吉小女兒的心靈對話

· 記者手記:道孚挽歌

· 菊美多吉生前照片(組圖)

· 菊美多吉家人照片(組圖)

· 菊美多吉生前工作地(組圖)

· 菊美多吉生前傾注大量心血的牧民定居工作(組圖)

· 對話話劇《尋找菊美多吉》主演陶淵

(責編:李晨陽、權娟)


相關專題
· 追記菊美多吉:一位藏區基層干部的11年為民路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