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 曲青山
二、“四个全面”提出和形成的历史过程
“四个全面”提出和形成有一个历史过程,下面我分别对“四个全面”的每一个“全面”提出和形成的历史过程作一简要叙述。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和形成的历史过程
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首先要从“小康”的概念讲起。“小康”概念是1979年邓小平同志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首先提出和使用的。这里邓小平同志是借用《诗经·小雅》中的一个概念,用来表述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所要达到的阶段性目标。他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即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后来他经过思考和让有关部门测算,完善了以前的说法,提出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思想,党的十二大提出我国经济发展分两步走的战略。党的十三大进一步予以完善,又提出了我国经济发展“三步走”的战略。即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第二步,到本世纪末(指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世纪中叶(也就是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上实现现代化。党的十五大是在1997年召开的,在对我国即将进入新世纪(21世纪)进行展望的时候,在十三大“三步走”战略中的第二步到第三步之间,又增加了一个“两步走”,形成了一个新的“三步走”战略,即第一步到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第二步到建党100周年时国民经济更加发展;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到本世纪初,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共同努力,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中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顺利实现了,因此,2002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大在此基础上正式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十六大报告的标题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写入报告的标题。大会确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列入了大会主题。十六大提出到建党100年,即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力争翻两番(这里解释一下,十二大时用的经济指标是年工农业总产值,十三大时用的是国民生产总值,到十六大时改用国内生产总值)。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各项建设指标体系是列了四个方面。到十七大时,十七大报告对其充实完善,增加了一个方面,形成五个方面。十七大报告的标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仍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写入报告标题,提出的要求是要为夺取新胜利而奋斗。大会确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仍然列入大会主题。十八大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改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内涵却发生了深刻变化。十八大报告标题中的表述相应地也作了改动,十八大报告的标题是《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十八大确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当时十六大提出的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而十八大召开时已是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翻了一番,尔后十八大报告的提法就调整为比2010年翻一番。这个指标与十七大相比,表述有重大变化。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又恢复到“国内生产总值”的表述,但发展目标中增加了一项比较硬的指标,就是除国内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外,“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也要比2010年翻一番。具体内容是五个方面:即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如果细心观察,我们就会发现,这五个方面正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来分别进行论述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由党的十八大提出和作出决定的。有的人写文章说党的十七大就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从字面上看确实是这样,十七大报告有两处表述,一处是直接表述,一处是间接表述。一处直接表述是:“我们已经朝着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迈出了坚实步伐,今后要继续努力奋斗,确保到二○二○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一处间接表述是:“今后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坚定信心,埋头苦干,为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打下更加牢固的基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字样和概念确实已经出现了,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内涵和实质与十八大所讲的是有所不同的。十八大报告之所以改掉一个字,从报告标题到大会主题,鲜明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其内涵和战略意义、现实意义是十分深远的。所以,我们的结论是,党的十八大提出和作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决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直接来源于党的十八大。不仅如此,我们还认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也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党的十八大。虽然“四个全面”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一脉相承的关系,但是,它的直接源头是党的十八大精神。下面,我们将分别继续论述这个问题。
(二)全面深化改革提出和形成的历史过程
党的十八大在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时,也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奋斗目标。并且将这两个目标并列到一起提出,所列的标题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这种写法和做法是以前所没有过的。它一是说明发展要以改革为动力保障,二是说明改革也需要顶层设计,统筹谋划。十八大报告中对深化改革开放目标的谋划是与发展目标即总体布局的五个方面相对应的,这就形成了五个方面的改革,即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十八届三中全会是对十八大精神的贯彻落实和进一步展开,全会确定的议题和主题就是全面深化改革。大家可能注意到了,与十八大报告有一点不同的提法是,三中全会少了“开放”两字,按照邓小平同志关于改革开放的论述和思想来看,“开放也是改革”。所以,为了突出改革的主题,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简化为“全面深化改革”,我认为也是可以的,而且更加简明扼要。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确定了“5+1+1”的七个方面的改革,除十八大报告中讲到的相同的五个方面的改革外,增加了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与国防和军队改革。具体内容涉及15个领域,330多个项目。三中全会确定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由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全面深化改革是党的十八大提出来的,十八大精神是其直接的源头,十八届三中全会就是按照十八大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精神和要求,对改革作出的全面战略部署。
(三)全面依法治国提出和形成的历史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一贯重视法治建设。1978年12月,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问题。后来我们将其确立和概括为法治建设的十六字方针。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党的十六大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十七大提出,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强调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党的十八大明确强调,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十八大报告专门在第五部分“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列了一个问题,来论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十八届四中全会也是对十八大精神的贯彻落实和进一步展开,全会确定的议题和主题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会通过了《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提出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任务是,在党的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即人们在学习四中全会精神时所讲的法治建设的五大支柱),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以党的十八大作为一个主轴,向前展开,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三中全会和四中全会是“姊妹篇”,或者说“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姊妹篇”,是“鸟之两翼、车之双轮”。讲到这里,我们可能注意到,在“四个全面”中提的是“全面依法治国”,而在十八大报告、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发表讲话时,都使用的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怎么看这个问题?我以为,这两个概念和提法可以交叉、交替使用,如果单独讲推进这项工作时是可以继续使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提法的,这给人以动态、运动、前进之感。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还在继续使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提法。如果在表述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时,我在前面讲到了,就要省略“推进”二字,这样则更加精练、更加精准、更加精确。这个改动就如同我们将十八大报告中的“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简化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做法和道理是一样的。而且,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提出“四个全面”时,第四个“全面”用的是“全面从严治党”,但他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讲到这个问题时,开始也使用的是“全面推进从严治党”,道理和做法也是一样的。它本身就反映了“四个全面”提出和形成的历史过程。
(四)全面从严治党提出和形成的历史过程
全面从严治党的概念,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首先提出的。如果我们认真研读十八大报告也会发现,“全面从严治党”虽然没有像其他三个“全面”那样,直接来源于党的十八大,但是它间接来源于党的十八大。从十八大报告对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基本定位和要求看,就是要“全面从严治党”。这以什么为根据呢?一是十八大报告的党建部分,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党的几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确定任务和要求最多的一次。党的十六大确定任务和要求列了5条,党的十七大确定任务和要求列了6条,而党的十八大则列了8条。专门列了一条“严守党的纪律”问题。二是党的十八大作出决定,要在全党分期分批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得以强化和体现,而且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探索和总结出了新的经验和做法,这个经验和做法一言以蔽之就是“全面从严治党”。因此,对全面从严治党的完整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作了系统阐发。他在这次讲话中总结了全党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经验后,对新形势下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提出了8个方面的要求。这就是:第一,落实从严治党责任;第二,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第三,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第四,坚持从严管理干部;第五,持续深入改进作风;第六,严明党的纪律;第七,发挥人民监督作用;第八,深入把握从严治党规律。在这次讲话中总书记一开始就提出了“全面推进从严治党”的概念和命题。在江苏调研时,他不仅提出了“全面从严治党”,而且系统整合、集成创新,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将全面从严治党与前三个“全面”进行有机组合,这是一个神来之笔,对战略布局的形成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四个全面”一下子有机组合成一个整体,活起来了,动起来了,成为新形势下党治国理政的方略和战略布局。这里的关键我认为就是系统整合、集成创新。从一个全面到二个全面,从二个全面到三个全面,从三个全面到四个全面,每一个“全面”都有重大战略意义,每一个“全面”的内涵都在不断丰富和深化,尤其是“四个全面”系统整合在一起,其理论价值和意义已经不仅仅在于它自身,而是有机组合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层面和高度,形成了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战略思想和完整理论形态了。
相关专题 |
· 期刊选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