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建>>青岛港工人群体先进事迹

青岛港2万多名职工在岗成才,每17人中就有一名“品牌员工”

劳动创造托起中国梦

本报记者 宋学春 田丰

2013年08月15日07:5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精神动力

  工人伟大,劳动光荣

  想学就有机会、想干就有舞台、干好就有前途

  8月1日,位于胶州湾畔的青岛港闷热潮湿,前湾集装箱码头上空气更是宛如凝住了一般。青岛港叉车司机苏升伟正在表演他的绝活“神叉毫厘”——

  针眼:1毫米;穿针工具:固定在叉车叉刀上的横针。只见苏升伟驾驶叉车,两次成功地用叉车叉刀上的横针,挑起针眼仅1毫米的钢针。

  现场观摩的记者大呼开眼界:“平时用手穿针都很难一次成功,人家竟能开着叉车穿针!”

  苏升伟还有好多“绝活”:“立强飞刀”,用固定在叉刀上的电动砂轮机,割断直径仅2毫米、紧贴在灯泡上的钢丝;“堆码巧匠”,码垛标准达到“一刀切、四面光”,整齐得就像豆腐块……

  “绝活”来自苦练。“绝活”的背后,是数不清的练习,流不尽的汗水。为练就“走铁桥倒车不回头”的基本功,苏升伟和同事用30厘米宽、12米长的槽钢架成桥,叉车上桥走到头再倒回来,而且倒车时人不能回头。“刚开始非常害怕,吓得手脚发抖,但我深知苦练才能出真功,常常一练就到大半夜,失误一次,再加练20遍。”

  练“绝活”苦,但人人爱练。被评为2010年“集团突出贡献农民工”的杨庆鹏,20多米高的油罐,每天检查要登七八趟,下班都累得迈不动腿,但一有时间就会去图书馆,先后琢磨出20多个安全生产的“金点子”,有18个被采纳。杨庆鹏说:梦想不是空想,梦想是要用加倍的汗水浇灌的。

  对于干出成绩、练出“绝活”的职工,青岛港都将他们树为标兵,并且将这些荣誉与经济收入挂钩。

  “苦练绝活,让我名利双收。”苏升伟说。从一个初中毕业的农民工,到身怀绝技的技术工人,他先后取得13个技术资格证书,学会了装载机、集装箱叉车的驾驶,连续三次在山东省技能大赛夺冠,成为青岛港集团物流公司第一批和集团签订劳动合同的优秀合同制工人,2011年被授予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如今,我在黄岛安了家、买了车,从打工的农民成了一个工作有尊严、生活上感到富足的城市人。”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怎样看待职工的地位和作用?在企业改革和发展过程中,怎样看待生产力要素中“物”的要素和“人”的要素的关系?青岛港的答案是:坚持以人为本,实施人才强港战略,充分调动和发挥工人群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多年来,青岛港将“工人伟大、劳动光荣”的理念贯穿在生产和生活的各个环节,搭建“想学就有机会、想干就有舞台、干好就有前途”的成长通道,坚持“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唯年龄”的用人机制,把港口变成了发现人才、培育人才、造就人才的肥沃土壤,为广大职工人人出彩搭建起广阔的舞台。

  徐万年,这位曾被温家宝总理称为“副县级农民工”的全国劳模,如今又进一步,成了“正县级”。从最初扛大包的装卸工到如今的前湾西港联合码头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徐万年在青岛港是很多农民工的偶像。

  “在青岛港,实干的人实惠,吃苦的人吃香,有为的人有位。”徐万年将自己的成功归功于青岛港的用人机制,“不是我有多大的能耐,而是青岛港一系列育人用人的好政策,给农民工搭建了成长成才的大舞台。”

  目前,青岛港的9000多农民工中,有889人担任了班长、车长,41人担任了队长、副队长,1人担任合资公司党委书记,近3000人有了各类职称和技术等级,享受相应的职称补贴。

下一页
(责编:赵健、权娟)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