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建>>青岛港工人群体先进事迹

青岛港2万多名职工在岗成才,每17人中就有一名“品牌员工”

劳动创造托起中国梦

本报记者 宋学春 田丰

2013年08月15日07:5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情感源泉

  体面工作,幸福生活

  有地位,有尊严,有家可当,有主可作

  在青岛港这个2万多人的大家庭里,人才汇聚,埋头苦干的人比比皆是,如此爱岗是什么原因?“让职工体面工作,过上幸福红火的好日子”,这句实实在在的话或许就是答案。前港公司为给夜班工人补充营养,每人每天发放一包牛奶,一年所需90多万元的经费由公司机关节约省出。夏天见工人衣服被汗水浸透,立刻上网查询解决办法,第二天就买回带烘干功能的洗衣机。冬天见环卫工人冻得跺脚,给每人发放一双棉鞋垫…… “一双鞋垫虽小,却暖脚又暖心。”前港公司装卸一队副队长朱广田说,“公司处处给我们家的感觉,给自己家里干活,谁会偷懒?”

  在青岛港采访,记者深刻感受到职工们身上有一种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和企业责任感。他们发自内心地喜欢自己的工作,不但带着责任在干,而且带着感情在干。  

  “我对车辆特别有感情,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西联公司机械二队技术主管张法胜之前担任车长,每次擦车“就像给孩子洗脸一样”。在他的带动下,车组成员都把车擦得干干净净,爱车、保车意识不断提高,所驾车辆一直被评为公司的“红旗车”。

  潘其君,大港公司装卸四队副队长,2000年进入青岛港,第二年当班长,第三年当值班队长,2008年成为副队长,潘其君不断升职的秘诀就是:“干,发自内心地愿意干,扑下身子把岗位当自家地种。”

  拼命干活,是因为潘其君觉得青岛港让他感到有地位、有尊严,有干头,有奔头。“别的不说,干部职工的收入、保险、福利待遇都在公开栏上公布,这在很多地方就做不到。”

  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办企业,让职工与企业同命运、共发展。这是国企充满活力、取得成功的关键。长期以来,青岛港想问题、办事情、做决策都以“职工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职工参与企业决策出台过程,不断创新厂务公开和民主管理,让广大职工“有家可当,有主可作”。

  “落实职代会的提案工作是青岛港的第一号工程和第一号任务,每件提案都要落到实处,切实做到让职工代表满意。”青岛港集团每年召开两次的职工代表大会,是职工当家作主的主要舞台。

  2009年,轮驳公司职工徐从泰向集团职代会提出了这样一个提案:为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配备六艘大马力拖轮、一艘趸船。这是一笔巨大的投入,能否通过,徐从泰心里没底。最让他没想到的是,集团主管部门立即与他面对面反复论证,提交职代会通过后,2.4亿元的投入很快把提案变成了现实。

  除了职工代表大会,青岛港还逐步建立了民主评议领导干部、四级厂务公开、干群恳谈问答会、员工接待日、职工满意度调查等20项民主管理制度;每个基层队开办“民主公开栏”,每月公示目标任务、收入分配、人事管理、政策制度、福利待遇、考勤情况、评比奖罚等内容;开通职工网上论坛,每季度组织职工“金点子”评比。近两年来,职工提出的680多个金点子“点点生金”,产生效益2.3亿元。

  青岛港积极处理好生产发展与职工收入增长的关系,把“年年为员工增加收入”作为制定工资制度的基本原则,并且保证一线员工的工资收入大大高于其他岗位员工。2012年的增资改革工作中,青岛港共在广大职工中召开座谈会、研讨会、专题会100多场次,几万人次参与,发放职工问卷近24000份,征求到的意见和建议共15732条,并逐条进行研究和作出答复。为确保大家都满意,增资改革方案经过了12次上下反复讨论后才出台。据统计,为提高职工待遇,青岛港从1988年到2012年,共为职工增加了34次工资。

上一页下一页
(责编:赵健、权娟)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